2016-05-12 08:39
作为粤东地区唯一一所肿瘤专科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多年以来,收治的肿瘤患者都是食管恶性肿瘤最多、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其次、乳房恶性肿瘤居第三。
这个排序在2015年发生了变化。根据该院在不久前的一次肿瘤防治公益活动期间公布的恶性肿瘤患者数量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该院收治的最多肿瘤患者病种变成了乳房恶性肿瘤。
单就乳腺癌来说,除了患者数量惊人增长之外,年轻化趋势逐年明显。我们就此问题,走访了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45岁至50岁
为乳腺癌高发期
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乳腺癌患者入院数4079人次,门诊量为3724人次,而在2015年之前,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数量年平均仅约500多人左右。
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杜彩文告诉记者:“2007年全院十大高发肿瘤排行榜上,乳腺癌患者数量仅排名第7位,但是现在乳腺癌患者数量排名已经攀升至第1位。”
面对乳腺癌患者数量增多的现状,杜彩文表示也有其他的原因,“自医院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以来,不少原先在其它医院就诊的患者都转院过来,加上作为粤东地区唯一的肿瘤专科医院,近年来,来自不同地区的多数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肿瘤疾病后都会选择来我们医院做更详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在该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经过统计多为中晚期患者,大部分年龄在45岁至50岁之间。一名医生告诉记者,不少患者迫于社会压力、舆论压力,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患上乳腺癌,除了平时不太愿意接受定期乳腺筛查,早期检查发现患有乳腺癌的可能后也不愿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耽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
据肿瘤医院介绍,按照当前的医学技术和治疗方式,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过专业治疗后,无淋巴结转移,长期生存率可达到90%;而所有乳腺癌患者经过专业合格治疗后,长期生存率也可达60%。为此,杜彩文强调:“女性自身或者子女,都应该提醒自己或自己的母亲定期进行乳腺筛查,一旦发现怀疑有肿瘤的迹象,则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定期进行乳腺彩超检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女性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熬夜、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等成为主流现象,影响内分泌的正常运行,成为现代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
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相关资料显示,该院去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最年轻的只有18岁。肿瘤医院副护长、副主任护师陈洁红告诉记者:这名18岁患者在发病前已经生育了2个孩子,其中第一胎是16岁生育,第二胎是在18岁时生育。“虽然说晚婚晚育对患上乳腺癌的几率会增加,但是过早进行性生活、过早生育也不大好。”
针对生活方式的改变诱发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趋势,杜彩文则建议,对于年轻女性而言,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生活习惯,包括健康的饮食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20岁到39岁的女性每年应进行一次乳腺彩超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还应定期进行乳腺钼靶检查。
她强调,乳腺的自我检查并不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好办法,并不能取代其他筛查方法。乳腺的自我检查只能作为日常的一项“习惯”,然而不管乳房是否疼痛或能否摸到包块,定期到正规机构进行乳腺彩超检查还是必须的,尤其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史或其他乳腺疾病的女性,35岁后就应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定期乳腺钼靶检查。
此外,记者通过走访多家医院了解到,不少年轻女性在年度常规检查结果中多数都会显示“单侧/双侧乳腺增生”,不少专家则明确表示,单纯的乳腺增生只是腺体增厚,组织多呈一片片的,面积偏大,而乳腺癌的包块多数是小面积的块状。乳腺增生是女性的正常生理过程,一般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导致的,不会转变为乳腺癌。
生育有助降低乳腺癌患病几率
医学研究调查发现,单身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为已婚者的2倍,丁克族以及头胎生育在35岁以上等不利因素也会影响乳腺健康。
目前,不少年轻职业女性迫于工作的压力或追求事业的成功,长期过着单身贵族或丁克族的生活。对此,杜彩文表示,“生儿育女对保护乳腺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母乳喂养也有助防御乳腺癌的发生。因为正常健康的乳腺,需要孕激素和雌激素周期性的协同作用达到平衡,雌激素可使乳腺组织增生,孕激素可起到抑制雌激素和保护乳房的作用。而要使孕激素和雌激素达到平衡,必须要经过至少一次正常的分娩和哺乳。”针对当今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为了工作或保持身材而选择放弃哺乳的现象,杜彩文说:“不哺乳的危害还是蛮多,不仅局限于乳腺,像肝脏、子宫等也相应容易出现问题,母乳喂养对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至少可达到2—3倍。”
据悉,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有不少此前患有乳腺癌的母亲前往肿瘤医院乳腺内科咨询是否适合再生育“二孩”,对此杜彩文明确表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后过5年可考虑生育孩子,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后过2年可考虑生育孩子,不用担心癌细胞复发或转移。”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许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