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可从“德国制造”学啥?他们炼成工匠有350种方法

佛山微观察微信公众号  2016-05-11 22:15

柏林时间4月21日下午,慕尼黑MAN公司生产车间内,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进行卡车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检测工序。每年,他们组装起约4万辆重型卡车,销往世界各地,其中也包括中国市场。

实际上,以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为核心的双元制教育,为德国培养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大军,让“德国制造”在世界站稳了脚跟。这种校企紧密合作的理念也渗透至德国整个科研体系,一批又一批“科研学徒”的出现,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工业4.0研究体系。

事实上,佛山启动建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与德国“双元制”极为相似。

最近,佛山出台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要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和企业兼职教师聘任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究竟,佛山实践“双师制”可从德国“双元制”获得哪些启示?了解德国工匠的炼成过程及其背后的培训制度,或可找到答案。

工匠教育几乎覆盖全德所有职业

“每年德国大约有55万职校在校生。”慕尼黑工业大学哲学系教授、档案系主任Peter Brenner说,这些职校在校生所攻读的专业几乎覆盖了德国所有的职业。

在德国,一个初中毕业生往往有两个选择:可以升普通高中,也可以选择职业教育学校。与中国相似,就读普通高中意味着能上大学,但和中国不同的是,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并不是先找学校,而是先去企业应聘学徒岗位。

在当学徒的三年里,学徒工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教学形式,或是一周三天在厂里两天在学校,或是三个月在厂里一个月在学校就读。

在德国,几乎每一个职业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培训。从传统泥瓦匠等手工业到新兴的媒体数码设计师;从工厂的制造业者到百货商店推销员,都被列入德国联邦政府的职业教学大纲。数据显示,在2001年-2010年间,共有45种新职业被列入其中,官方目录上岗位达330种。如今,这一岗位数已更新到350种。

双元制教育设置不仅全面,还细分到每个微小的领域。“例如,面包师和糕点师属于不同专业,保险推销员和商店推销员也有不同教学标准。”一位熟悉德国职业教育的当地人Shen告诉调研组。

细微的划分保证了每个工序的专业性。在MAN工厂内,分拣各类零件有专门的工人,为卡车拧螺丝亦有指定的岗位。然而,双元制教育培训出来的不止是只会重复工作的“螺丝钉”。Shen介绍,德国的教育大纲非常注重对学徒全面技能的培养。以钳工为例,除了要学习基本的手工活、操作机床、画图纸外,学徒还要学习技术以外的财务管理、项目预算等。“简单地说,要做一个零部件,德国的职业教育会教你从材料采购开始的一系列流程和技术,在最后进行考试时,除了技术外,还会考察考生在材料价格比较、成本预算、生产安排方面的能力。”

完整的职教体系培养,保证了产业工匠扎实的基础。“例如砌个墙,就要确保墙体不会一下子就掉下来,因为工匠需要学习材料学、力学等各方面学科的内容。”Shen表示。

学徒培训成本高昂,企业却愿意投资“未来”

谈到德国工匠培养,一个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对于企业来说,招收一个学徒就是一项对未来的投资。因此,在德国调研阶段,调研组接触到的企业负责人中,有不少主动提到企业可以招收学徒工。

因为在德国,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资格招收学徒工。有意愿的企业还需申请国家认定,“国家会考察企业的规模大小,看它是否具备培训能力、培训场所和培训师资等。”Shen说。被认定具有招收学徒工资格,也就意味着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

但于企业而言,看重的远不止这些。“通过双元制培养出来的工人,是企业根据未来需求量身打造的。”当地一位华人企业家Jianbo Bai表示。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研究结果,招聘一名未经过职业培训的员工,从入职到上手需要两到三年,对企业来说是一笔更大的隐形成本。而且,企业一手培养起来的学徒更了解企业的产品和运作。

因此,即使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每年花在一名学徒身上的成本平均约8700欧元,但德国仍有超过20%的企业自愿雇用双元制学徒。根据Shen的观察,德国企业都愿意招学徒,“而且每年还不一定能招满。”Shen说。

其中,德国的大型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超过90%的大型企业提供学徒岗位。柏林时间4月21日中午,调研组走进位于慕尼黑的宝马总部工厂。在引擎组装车间内,生产线旁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每年宝马都有招收学徒工的计划。”负责接待的宝马负责人告诉调研组,除了让学徒参与生产实操外,宝马也愿意把最新款的汽车提供给职业学校用于教学,确保学徒的学习内容能与技术更新同步。

聚焦

德国“双元制”能否启发佛山“双师制”实践?

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德国人对工匠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职业教育制度并没有切断学徒工继续进修的机会。

Shen说,与中国不同,德国人不会因为没去上大学而觉得丢脸,学徒工毕业后只要工作满一年,就可以申请继续进修。一般来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徒工比普通高中生多花三年时间,就可以走进大学。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是,身为法学博士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是学徒工出身。

这种平等教育理念也是源自德国人对教育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人各有所长,“因此应该针对不同人的天赋来培养。”Peter Brenner说,德国人在谈论教育制度的好坏时,争论的焦点永远是这样的制度能否给每个人带来公平。他也提到,“德国有各种不同的产业,需要庞大的工匠。此时职业教育的培训结果往往会决定整个企业甚至国家的兴衰,这种多样性的要求,是没有办法靠高校培养毕业生的。

甚至,这种双元制的教育理念早已不局限于职业教育中,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渗透到德国整个研究体系之内。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的博士生Tim Rittinghaus最近还在为准备论文进行大量实验,但他另一个身份已是该校一家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

Tim Rittinghaus告诉调研组,读大学期间,他已经在研究所“打工”。硕士毕业后,他直接留在了研究所,“我们除了做研究,为企业解决问题外,还会担当讲师进行辅导。”这种教研的紧密结合,使Tim Rittinghaus在博士毕业后有更广阔的选择,“我们研究所和企业结合非常紧密,以后可以选择继续科研,也可以到企业里从事生产机器的管理。”他说。

事实上,像Tim Rittinghaus这样的“研究学徒”在德国并不在少数。在德国的科研机构内,庞大的“科研学徒”正与工厂内的学徒一起,自下而上推动着德国的工业4.0体系建立。

在采访结束后不久,调研组获悉,佛山市已出台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要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和企业兼职教师聘任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需要和佛山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需求。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这种安排与德国“双元制”教育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德国“双元制”能否启发“双师制”实践?


编辑 陈海燕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