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会九成社区(村)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

江门日报 记者 陈敏锐 通讯员/莫惠芳  2016-05-11 10:11

未成年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然而,近年来,作为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从社区(村)“创零”开始。近年来,江门在帮教转化“问题青少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法院系统统计,江门2013—2015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分别为272人、244人、172人,呈逐年下降趋势。新会区在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的做法更是获得了省市两级领导的肯定。

新会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呢?

新会经验获省领导批示肯定

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新会区全面铺开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活动(简称“创零”活动)起,经过6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新会区的“创零”活动已经形成了区委统一部署,综治办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关工委组织实施的“创零”活动运行机制。

据介绍,几年来,“创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会区人民法院判处的未成年人罪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判处的未成年人犯141人,到去年下降为21人。目前,新会区222个社区(村)已经全面开展该项活动,实现了活动面全覆盖。2015年,全区有201个社区(村)实现了未成年人零犯罪,占社区(村)综述的90.54%,罗坑镇、大泽镇、古井镇、沙堆镇等4个镇实现了未成年人零犯罪目标。

去年11月,省关工委向省政法委报送了《关于新会区关工委在全区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研报告》,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少春为此作了批示:“感谢省关工委对综治工作的大力支持!关工委工作深入细致,调研报告内容翔实,帮助转化‘问题青少年’是千秋功业,江门市新会区关工委推动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活动,是促进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有益尝试,是推进平安广东建设的有力举措,其做法很有启示和值得借鉴,请省综治办认真总结推广。”省政法委在2015年12月9日的《广东省政法委简报》刊发了林少春的批示,供各地学习借鉴。

“创零”活动源于“痛心事件”

提起新会“创零”活动,源于2008年的两起“痛心事件”。2008年5月,新会区发生了一起5名辍学未成年人对1名少女大肆凌辱,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引起外界强烈关注。同年11月,三江镇3名在校女初中生集体离家出走。这两起事件引起了新会区关工委的高度重视。

通过调研,新会区关工委认为:“问题少年”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组织或者个人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帮教、转化;仅靠关工委和“五老”同“问题少年”结对帮扶,还存在着面不够宽和难以坚持等问题,必须建立区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帮扶工作机制。自此,“创零”活动应运而生。

2009年初,新会区关工委正式向新会区委提出以社区(村)为单位,在全区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活动的建议。新会区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各镇(街)先试点。会城街道成为了第一个联系点。2010年8月,新会区关工委联合区政法委、区综治办推广“会城经验”,部署“创零”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全面铺开。

多项举措推动“创零”工作

为更好地推动“创零”活动的开展,活动全面铺开后,新会区一级实行了“党委统一领导,综治办牵头,关工委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新会区综治委将“创零”活动纳入到综治考核,制定《新会区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社区)考评标准》。考核结果与镇(街)、社区(村)主要领导年终奖挂钩,通过综治考评,促进了镇(街)、村(社区)领导更加重视抓好“创零”活动。

由于“问题青少年”的教育转化难度较大,单靠“五老”结对帮扶还远远不够。记者了解到,新会区关工委向区社工委建议,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请专业社工到学校,参与对转化难度大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2015年,会城河南初级中学等6间学校实施“三工(关工、社工、义工)进校园”工程。

同时,新会区关工委搭建了“五老”宣讲团(队)平台以及在校学生假期教育管理平台,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并建立健全“创零”活动机制,完善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帮扶机制、建立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的关爱援助机制、建立“创零”活动的责任考核机制等,为“创零”活动提供有力的保证。

帮扶教育工作对象逐年扩大

有强大队伍才能带动活动开展。为更好地推进活动开展,新会区关工委发动了更多的老教师加入到了“创零”工作队伍,扩大“五老”志愿队伍。据了解,新会全区222个社区(村)中,参加“创零”工作队伍的“五老”有近2500人。

随着工作的开展,帮扶教育工作对象近年来也在逐年扩大。记者了解到,活动初期,基层关工委的工作对象是失足未成年人和“问题青少年”,实践中逐步将工作对象扩大到辍学学生、孤儿、家庭特别困难的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女等。“这几类未成年人由于‘失管’、‘失爱’或部分‘失管’、‘失爱’和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等原因,更容易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而产生不正常的倾向,因而更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爱护,预防他们出现不良行为。”新会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新会区关工委还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村)教育“三教结合”工作,实现三个教育“无缝对接和有效互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社区(村)教育的主体是‘创零’活动领导小组(关工小组),并担任‘主桥梁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在“问题青少年”结对帮扶中,这种机制注重保持同学校、家庭的经常性沟通,改变和防止“问题学生”与家庭、学校关系紧张甚至断裂,同时也能引导家长改变不正确的家教方法,修复和子女的关系。

编辑 潘伟珊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