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惠州 | 惠州中介超市成交5400多宗,为财政节约4500万

南方+ 记者 黄沁 王彪 王昌辉 刘光明宝 罗锐  2016-05-11 09:41

头顶“惠州蓝”,脚踏“惠州绿”……这只是惠州在生态建设所取成就的缩影。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年,惠州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城市荣誉,正是这座城市的荣光与梦想。

5月11日开始,中央及省主要媒体以“新常态新发展新惠州”为主题,来到惠州进行大型主题采访调研活动。

2天的采访中,媒体团将采访仲恺高新区、德赛西威、伯恩光学、大亚湾开发区等惠州创新驱动的前沿,和“8个一”志愿服务平台、市行政服务中心中介超市、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水北社区、金山河整治等惠州生态、法治建设方面的情况。

南方+记者随团深入创新领军企业,对谈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您展现惠州的崭新图景——“创新惠州”、“生态惠州”、“文明惠州”、“信用惠州”和“法治惠州”。

11日上午,采访团首站来到惠州创新高地——仲恺高新区,看看这里的创新企业和创客们正在做什么。

下午,采访团首先到达惠州市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就“文明惠州”主题采访市文明局负责人,了解惠州“8个1”志愿服务平台、好人之城的建设情况。

随后,采访团前往市行政服务中心,采访市中介超市、信用体系建设,就“信用惠州”主题采访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相关企业代表。


直播结束!(明天媒体采访团将前往江北街道水北社区、金山河、大亚湾开发区走访,了解“法治惠州”、“生态惠州”的建设情况。南方+将继续进行直播,敬请垂注!)


15:00

惠州中介超市为财政节约4500万

下午,中央和省主流媒体团走进惠州市行政中心。该市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从2012年开始建设,现已初步建成,系统采集了33个单位147个数据主题的1400个数据库,入库数据超过5.3亿条。

该系统与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实时对接,后者实现了自动拦截违法违规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功能。惠州率先在全省成立市级信用中心,惠城区也有分中心,成立近三年多来,免费出具信用报告4000多份。

南方+记者提问:企业信用报告除了窗口可以出具之外,可以登录信用惠州网打印吗?惠州市发改局副局长黄俊堂回应:由于涉及企业身份甄别技术问题,暂时还做不到,但这方便企业,是要实现的。

现场摇珠选中一家南京的中介机构。该机构将为演达大道和三环南路安全改造工程提供预算审核服务。

黄俊堂介绍,惠州市中介超市是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补充,也是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的延伸。此前虽然政府审批的办事效率提升了,但中介机构拖延时间长,造成群众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不感冒,于是我们推出了中介超市,对中介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摇出的中介机构不少是外地机构。

惠州中介超市已经成交5400多宗,涉及金额1.5亿元。中介机构采取信用管理,一次失信,处处受限。

黄俊堂介绍,摇珠中标的外地中介机构,在惠州没有办公地点的,在惠州市中介超市可以使用临时办公场地和电脑设备,从而开展中介服务。


13:39

打捞一具尸体“市价”一万二,惠州义务救捞队分文不收

下午,中央和省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了惠州市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在门口就看到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字。惠州互联网+志愿服务以“一张卡”(具有志愿者身份识别、服务管理、金融服务、商家优惠、便民服务等功能的志愿服务卡)、“一张报纸”、“一个孵化器”、“一张网”、“一微群”、“一批站”、“一个学校”、“一朵云”为特色,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惠州好人代表赵喜昌、凌云、马相华、张宋、黄元盛与媒体记者座谈。老赵是义务救捞队队长,两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今天套了一件志愿者的黄马甲与记者见面,也不知是否刚从救捞现场赶回来。有记者问老赵,坚持救捞的原因是什么?老赵说,是因为雷锋精神在我的心中根深蒂固。打捞一具尸体“市价”一万二,我和李林发起义务救捞队分文不收。

左一是赵喜昌,左二是张宋,左三为黄元盛。

老赵说,惠州义务救捞队2008年成立至今打捞了325具尸体,救活了40人。我们队里有全国唯一一个女救捞队员,也有唯一一个被救活的人来做救捞队员。我们也在扩大防溺水宣传,到城区中小学宣讲,效果不错:已经由每年淹死三四十人减至去年十几人,争取控制到个位数。

有记者问,别人做志愿服务都是提供服务,老赵你却是玩命,你距离死亡有多近?老赵说,有哇,我自制救捞工具有点像渔网,在江里有一次我的脚被它缠住,脸憋得青青,差点没命。家人虽然知道我干这个危险,但还是支持理解我。南方+记者留意到,老赵的言谈中多次提到了李林,这位在救捞队并肩战斗过的伙伴,虽然他因病去世,但老赵还是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提起他,讲他与老赵一起救捞的故事。

本月初候选“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类好人的的张宋,是惠州本土农业企业四季绿的董事长,由种菜起家。他说,“每一棵菜都是一个承诺”,我要求四季绿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如有一棵菜超标我认罚一万,事实上20年间也做到了,兑现了承诺。

去年获评“广东好人”的“公益达人”马相华,是惠州市平安之路交通安全公益推广中心理事长。他面对媒体团采访谈起了自己的故事:我原来是教英语的,但出了车祸以后就没再教了,我在出车祸后幸存下来,我想把这种体验告诉更多的人,于是开始做交通安全教育演讲。我建议,交通安全教育主体责任由学校承担,不能仅仅是交警部门。

左二是凌云,右二是马相华。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ICU主任凌云提到了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近日刊发了该院一名护士的报道。他说,我们的医护人员在面对MERS疫情时表现坚定。当时那名护士的家里人要她辞职,但她坚持下来了,她从没在医院提起过这个事,现在南方日报报道出来了,我们才知道。

“广东好人”黄元盛说,做公益搞募捐要持之以恒,从身边的朋友做起,用事例感染他们,这样坚持下来现在每年有十几家企业支持我们。


11:45

对标深圳,惠州计划建设“互联网+”研究院

惠州提出全面对标深圳,仲恺高新区在承接深圳创新资源外溢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周章玉透露,对于深圳的创新型企业,我们基本摸底了一遍。

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表示,电子信息产业从做磁带,电话机到电视机到手机,一直在做转型升级,创新最新的成果不一定在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就和石油化工一样少不了,是长期发展并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组装的环节技术是集成式的,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是零部件核心材料的突破,技术集成的大成,仲恺引进信利项目就是解决智能手机的核心材料问题,惠州正在筹建互联网+研究院,将探索为市民提供智慧停车服务,用一个APP控制所有智能家电等项目研发。

科创中心负责人介绍,众创空间成立于去年,目前刚刚起步,共有15家(去年12家),有6个团队。例如恺萌创客空间,有个配套的创客咖啡馆。


10:48

仲恺高新区每年拿出数千万元来奖励人才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章玉介绍,仲恺正在全力推进“四区合一”战略,其中特别介绍了潼湖生态智慧区,要真正打造成“惠州智造”的策源地,尽可能纳入高校、研发机构等创新驱动资源。

周章玉介绍,申请入仲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非常多,我们也在“拼命”扩场地,但还是忍痛“筛”掉了很多企业。

周章玉在回应记者关于吸引人才问题时表示,所有在仲恺高新区就业的人才,其子女上学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们五年间增加了3万个学位。此外,仲恺高新区每年拿出数千万元来奖励人才。

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表示,德赛从澳大利亚引入院士,空调机中吸附有害物质,惠州市补助1000万元,解决了研发经费问题。

有记者问:惠州此前靠大项目拉动,仲恺高新区在做孵化器,孵化小企业,出于什么考虑?周章玉回答,仲恺高新区培育孵化器的小企业,与大项目带动不矛盾。当年的TCL也只是靠5000元和一块地起家,现在孵化器企业可享受更多优惠和服务。大企业毕竟是少数,要想争取大企业的总部落户也不容易,我们要培育一些根植于高新区的高成长性企业。

周章玉表示,做孵化器,企业可以由小到大,地方也可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如果只靠大企业,万一大企业出现风险,地方经济增长也有风险。

周章玉介绍,孵化器在孵企业有336家,在创业板和新三板的上市挂牌有12家,毕业164家,其中20%在外面已经买地建厂,属于很成功的孵化企业。

有记者提问,有些孵化器的孵化成功率只有10%,为何仲恺这么高?周章玉回应说,选择团队的时候把关比较严,还要看仲恺能否给予产业支撑,否则甚至会劝说到其它地方发展。


10:21

最神秘企业研制智能洗碗机,预计7月上市

采访团正在走入孵化器内最神秘的企业——弗莱思特,据说从未对外公开。弗莱思特去年4月才成立,当年获第三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很多大企业都在开拓智能家电领域,但仲恺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里的这家小企业“弗莱思特”却专注于智能厨房产品研发,企业负责人介绍,智能厨房是未来发展趋势,这个市场很大,小企业也能有作为,我们这个团队来自深圳。

弗莱思特研制的智能洗碗机,利用安卓系统,无按键的触摸屏,可以连蓝牙和wifi。智能洗碗机将采取喷水加超声波的方式,解决目前洗碗机存在的洗涤死角问题,申请的专利正在发放,相关产品今年7月将推向市场。

智能洗碗机研发中心。

对于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智能炒菜机,弗莱思特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致力于厨房的整体智能化,目前企业还处于初创期,正在申请18项发明专利,很多单个产品都可能涉足。单件产品要有智能化基础,弗莱思特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按照一个平台控制每件产品,打造智能厨房。


10:09

现场体验!无线充电的“黑科技”原来长这样

媒体采访团走进仲恺高新区科技服务大厅,这里既是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惠州分中心,又是仲恺高新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还是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可以为孵化器里的企业提供金融、科技、技术转移、检测等服务。

科技服务大厅,由企业化运作,新入孵企业表示,不知道新技术研发找谁的时候,在孵化器平台上很快就能找到合作伙伴。申请进入孵化器但是不通过的企业很多,规模扩大跟不上企业需求,现在民营企业也看到了这一点,来这里物色与其产业相关的研发团队进行资助、合作,在条件合适时候并购团队。

他们在研究什么呢?原来是仲恺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雨林科技在向媒体记者展示无线充电技术,将智能手机放在一个圆形充电平台上即可充电,无需电线。

走入仲恺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雨林科技的无线充电吸引采访团尝鲜。孵化企业雨林科技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研发车载无线充电设备和带有充电功能的钱包。

无线充电。


9:33

去年德赛西威申请专利超过100个

德赛西威副总经理段拥政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去年德赛西威申请专利超过100个。

段拥政表示,德赛西威的二期工厂建设将于下个月竣工,投产后将使产能提升一倍,并将通过制造工艺升级,向工业4.0迈进。

此外,德赛西威还将和乐视等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建立合作,相关车型将在2017年下半年发布。

德赛西威工业4.0有多牛?

9道工序只需2名工人

走进德赛西威的1万平方米的生产制造车间,1万平方米的车间大型自动化机器在运作,厂房里面工作人员并不多。

车间边上有一条轨道,AGV自动送料车载着物料正在轨道上自动运转。德赛西威造中心自动化一部负责人孟凯说,生产车间的物料都运用二维码来管理,哪条生产线上缺乏哪些物料,小车就会自动将物料送过去。

送料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生产线生产也基本实现自动化。孟凯指着一条表面元件贴装生产线上说,这条生产线上共有9道工序,在一些自动化不高的工厂,这9道工序约需四五名工人,而如今只需两人,一人辅助做最后环节的放料,一人检查成品。

不仅自动化,还体现了信息化,元件进入生产线后每个工序都有数据记录,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溯查找原因,“甚至可以精确到是哪一秒出现的问题。”

自动化+信息化,这是工业4.0的基本特征。德赛西威车间所展现的场景正是该公司运用MES项目后的成效。

2015年7月,德赛西威正式宣布启动该公司的工业4.0实施战略规划,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数亿元实现智能制造,在未来5年内分3期在德赛西威工厂全面实施业界领先的一体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实现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制造的规划目标。

编辑 糜朝霞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