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百岁老中医的养生秘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

揭阳日报  2016-05-11 09:12

刘德礼育有25女,4代同堂,4代行医。刘德礼现居住于揭西县城,与儿子共同生活。其健康指标及精神状况良好,生活自理,思维清晰,尚能诊脉治病。喜讲《三国演义》等历史典故。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博大精深的中医“汤头歌诀”,这位百岁老人熟记于心,倒背如流。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厚重的中医宝典《医宗金鉴》,这位百岁老人随口吟诵,如今依然能切脉而知病。

“建安13年,曹操率83万大军,屯兵赤壁,征缴孙、刘联军……”《三国演义》里的典故,这位百岁老人娓娓道来,思维缜密清晰,至激昂处,眉飞色舞。

他叫刘德礼。揭西“硕果仅存”的一名世纪老中医。他一生与医结缘,悬壶济世80多载,成为“杏林”之中一棵百年长青树。

杏林百年长青树,悬壶济世80载。李运生 摄

4代行医父母心

100多年前,刘德礼的父亲及岳父,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自12岁开始,刘德礼便跟着父亲识药、抓药、配药。从一名“小药童”当起,刘德礼开始了他近90载从医之道。

在学中医的起初日子里,刘德礼每天必须背诵和理解“汤头歌诀”,通过强化记忆,打好医学基础;《医宗金鉴》《医方集解》《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典籍,是刘德礼必须烂熟于心和成竹在胸的医学功底。对于每天的学习成果,还必须接受父亲严格的“检查考核”。

在那段学医的日子里,刘德礼的父亲经常上山下乡,到百姓家中为人看病,此时刘德礼便跟随父亲左右,学习父亲“望、闻、问、切”的诊病开方医术,点点滴滴掌握父亲标本兼治的行医本领。

刘德礼的岳父是一名军医,精通西医之术。除了跟随父亲学医,刘德礼还在岳父的悉心传教下,学习西方医学。在父亲和岳父的传经授道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刘德礼,集父辈之大成,汇中、西医道于一身。

24岁那年,已术业有专攻的刘德礼,正式步入行医生涯。解放后,刘德礼担纲组建了良田乡联合诊所(良田乡卫生院前身),并任诊所主任。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刘德礼谨遵医者父母心的业界良知,为穷苦的山里乡亲看病。良田,是揭西大北山深处一个落后山乡,村与村之间,往往大山阻隔,山路陡峭难行。刘德礼任职于良田卫生院时,曾连续3年的除夕之夜,在远离卫生院几十公里的偏远山村病人家中度过。如今,回忆起父亲的“以病人为中心”,已66岁的长子刘翠平说,只要有病人,我父亲随叫随到,不管时间和地点,不计报酬与辛劳。

在刘德礼的影响与培养下,他的两个儿子,皆自幼随其学医,成为集中西医术于一身的医务工作者。刘翠平作为部队军医转业后,曾任良田卫生院院长,后于揭西卫生局中医药股负责人一职上退休。如今4代同堂子孙辈出,孙辈中也不乏从医者。

善心平和夕阳红

刘德礼在良田卫生院退休后,离岗不离休,依然坚持为百姓看病。他将毕生的追求、精力与心血,都交给医疗事业。

历经百年风云,刘德礼已垂垂老矣;一只眼睛,因白内障而模糊不清;已无法再亲手开写处方。如今,医道已传承,子孙俱蔚起,让他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作为医者,刘德礼对待生活,以顺其自然作为养怡之道。饮食不挑不拣,粗茶淡饭为上;菜肴荤素搭配,新鲜可口便好。自搬到县城与两个儿子共同生活后,子孙们在照顾其饮居生活上,也根据他的年龄特征与身体状况,合理调配饮食。

刘德礼唯一的生活“嗜好”,便是钟爱揭西的高山绿茶。揭西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县域多高山,高山浓雾出好茶。这价廉物美的揭西炒茶,老先生不管多忙,每天总要喝上一杯,从年轻喝至现在,一喝喝到百岁高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喝茶,成为刘德礼的养生保健“秘方”。

除此之外,食不过饱,午中稍休;夜里作息有度,保持心态祥和。这些,构成了刘德礼现在的生活写照。

对于养生之道,刘德礼虽然并不刻意,但他认为,每个人都要熟知自己的体质寒热,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捕捉体内发出的各种信号,然后遵循规律,尊重医学,小病早治,保持新陈代谢平衡,便可实现健康长寿。自进入耄耋之年后,刘德礼若感身体不适,便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诊断,调配最适合自己的药膳,及时防治。作为揭西县113位百岁寿星之一,刘德礼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每年的健康体检,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基本正常。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在世最重要是要有一颗善心。在这方面,刘德礼身体力行的,就是心存善念,广积善行。老先生一生不知医治多少病人,祛除多少患者病痛,受到多少民众敬重,然而始终淡泊名利,侠心从医,素心为人,其德艺双馨修为,令人敬仰。在与其交谈中,谈及健康长寿之道,刘德礼总是强调“做人要行善积德,多做善事,这样才会心安,才能睡得香甜,才能长命百岁”。

善行者健,善心者寿。衷心祝愿世间,多些杏林长青树。

编辑 李婉芬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