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美女护士变身“发明家”,8款“护理神器”获奖

南方+ 记者 王彪  2016-05-10 12:08

护士演示新型防滑水垫翻身枕的应用。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工匠往往与冶金、机械制造等等工业类行业联系起来。然而,既然一切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那么直接为人提供服务的行业里,工匠精神同样不可或缺。

成为患者,也就意味着患有疾病,出现功能障碍,并往往还要忍受某种程度的痛苦。对这个人人都可能进入而又彼此绝不相同的特殊群体,如何提供更细致精准和全面的服务,同样需要专业技术上的匠心独运。

自2012年以来,惠州每逢护士节不仅会评选出优秀护士、优秀护士长,还会对护理技术中的创新项目进行表彰,发布护理专业创新技术奖。

8个获奖项目由公立医院囊括

惠州市护理学会位于市中心人民医院附近一座楼栋的三楼,虽不难找但也并不起眼。记者前往时,恰逢护理学会的工作人员外出,但从市卫生计生局拿到该组织发出的《关于表彰惠州市2016年护理专业创新技术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可以对惠州医疗护理方面的技术创新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根据《通知》,2016年全市各医疗单位共申报了27项创新技术,经过评选,市中心人民医院护理人员陈健红负责的“遥测心电监护盒保护套的使用”、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人员邓育芬负责的“自制三头包扎带”等8项护理技术获得2016年惠州市护理学会的护理专业创新技术奖。

在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到,获奖项目全部来自位于市区的几家公立医院,其中市中心人民医院最多,有3个项目入选,市第三人民医院有2个项目入选,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各有1个项目入选。

从项目的类别看,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创新技术项目都是对现有技术或器械在某个方面的改进,器具的多功能、减少或消除医疗器械的隐患、方便患者使用并提高舒适度,成为创新技术项目的三个主要方向。

报废监护盒引发微创新

说起为何想到进行技术创新,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的不便、不安全成为创新点子的主要来源。

2013年10月5日上午10时,心内科患者李女士按医嘱佩戴遥测心电监护盒。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月6日上午7时45分,护士发现遥测无信号,到床边查看,见盒子已被自行拆下放置在桌面。询问原因,患者、家属却不愿多说。护士查看遥测盒外表无破损,但信号灯不亮,便按照器械不良事件上报。医学工程部维修人员拆开监护盒惊讶的发现,内部电路板是湿的……最后,该遥测监护盒报废。

心电监护盒,顾名思义是用于实时监测患者心电状况的设备,一旦无法正常使用,对患者来说就可能是生命危险。

市中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长陈健红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认真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遥测监护盒虽有厂家配送的保护套,但使用很不方便,佩戴步骤繁琐。佩戴后固定不稳,极易令遥测盒掉出来,导致损坏盒子。此外,遥测发射盒使用频繁,会反复接触患者的汗渍、血液等体液,患者携带发射盒下床活动时有可能碰撞、跌落、沾水,反复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更是加速了仪器的老化及使用寿命。她在后来提交的项目申请PPT中写道:“设计一种方便使用,特别是能对价格昂贵的遥测盒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就是要解决的难点及关键点所在”

经过反复研究,陈健红研究出的新型“遥测心电监护盒保护套”除了盒套之外,还有一条内层装有缓冲棉的肩带,盒套外口的松紧带中间用线固定,如此一来,不仅保护套可反复浸泡消毒使用,还能避免仪器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减少交叉感染,在遥测盒不慎跌落或碰撞时也能起到缓冲的作用。

说陈健红是惠州护理创新领域的“发明家”也并不为过。早在2012年5月惠州市首届护理技术创新比赛上,她就一举获得三个奖项。

一个枕头也是技术发明

患者对更加人性、舒适护理的需求,是护理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来源。

枕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很大,如果枕头过硬或过软、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影响睡眠,如果加上睡眠姿势不正确,还可能出现“落枕”。

对于住院患者来说,枕头的作用就更重要了。不少患者在卧床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有些还要每隔一段时间调整睡姿,这都需要枕头的帮助。而传统翻身枕就是三角枕或者普通枕头。三角枕的质地轻,很容易滑到一边去,翻身的角度无法保持,而普通枕头放在卧床患者的后背时,由于不能与背部密切接触所以对脊柱的支撑差,透气性也不好。

为此,市中心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护士长岳签,针对卧床患者,特别是脊柱骨折的患者的需求,设计了以水垫、高密度海绵制成的“新型防滑水垫翻身枕”。这种枕头通过水垫增加重量可以避免滑动,在造型上呈一点角度的三角形可以适应患者不同睡姿的需求,特意增加的凹槽不仅有利于空气流通,还可以放置引流管等,能最大限度便利患者。

据了解,“新型防滑水垫翻身枕”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岳签也就此开创了市中心人民医院护理人员申请专利的先河。依靠这一项目获得护理专业创新技术奖的岳签,同时还获评惠州市2016年度优秀护士长。这也印证了她自己的一句话:“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

用长腿艾灸箱推广艾灸疗法

利用纯净的艾叶作原料,加工成艾绒制成艾条。点燃艾条后在人体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烤,使其产生温热及药物性刺激,可以达到调理气血、消肿化瘀、拔毒止痛等功效。然而,传统的艾灸箱缺点多多,经常让患者和护理人员感到诸多不便。

烟大而面积小,无法调节温度,灸盒压在身上,人体不能动弹,一旦动弹就很容易侧翻,这些都影响市民在接受艾灸时的舒适度。此外,带柄的艾灸盒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很容易操作疲劳。如此种种,都限制了艾灸疗法的推广。

正是在倾听和了解市民的抱怨和建议基础上,市中医院针灸科的巫芳设计了“大型多功能艾灸箱”。与传统艾灸箱相比,大型多功能艾灸箱体型大,四边还加上了升降支架。

巫芳介绍,这个多功能艾灸箱的各个部位都有独到的用处:升降支架可细微调节艾灸温度,弧形设计,与人体腹部、腰部、大腿等表面紧贴,四至六层铁丝网可以有效防止燃烧物掉落,燃烧槽有效固定燃烧物,防止聚拢,达到整个艾灸区域的恒定温度,升降支架立于床上,施灸部位可加盖被,并可自由活动。总的来说,和传统艾灸箱相比,大型多功能艾灸箱的适用范围广、部位多、面积大,可同时灸治一名患者的多个部位,甚至可同时对多名患者进行艾灸,不仅提高了舒适度,而且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观察眼


创新技术表彰之外还应普及

和任何领域的创新一样,其正面效果不仅依赖于创新本身,还与创新的普及转化情况有着密切关系。2012年以来,惠州每年对护理技术中的创新项目进行表彰,应该点赞并持续进行,但还并不足够。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曾提出,社会(包括政府)应承担对科学的奖励,市场承担对技术的奖励。在笔者看来,连续五年的创新项目表彰,已经对护理技术中的创新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如果不能将创新项目最大程度应用于护理工作,无疑也是一种浪费。

像“新型防滑水垫翻身枕”这种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项目,相关管理部门可协调各医疗机构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逐步推广。对于尚未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也可以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护理技术的创新,一方面离不开护理工作的实践,另一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卫计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有条件的公立医院,通过设立虚拟的“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在集聚创新人才和项目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资助和鼓励,并协助开拓普及推广的渠道,让创新项目为更多医疗机构所用,让更多市民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

从获奖项目中可以看到,实力较强的公立医院是创新项目的主要产生地,在将创新项目向县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因地制宜推广工作的同时,还应更多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创新——由于主要诊疗病种和技术条件的不同,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需求也可能与市区公立医院存在区别,如果能善加挖掘,上下联动,其效果或许不啻一项新的民生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彪 通讯员 刘勇 张娜妹 李连君 刘菁


编辑 谢志清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