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ICU护士陈春蕾:“四心”合一,雏凤清鸣

南方+ 记者 王彪 王昌辉  2016-05-09 16:11

5月8日下午5点左右,市中心人民医院ICU的一位重症患者,心跳和呼吸突然出现衰竭。护士陈春蕾和同事一起投入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动作熟练、紧张有序。大约两个小时后,患者暂时脱离生命危险。

“我还是一个新手护士”,陈春蕾在ICU做了3年,对这种临时状况已经可以做到“处变不惊”。

每周的工作,除了正常作息的白班之外,陈春蕾还需要上一个下午3点到晚上9点的“小夜班”和晚上9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的“大夜班”。白班相对轻松,需要照顾1到2名患者,大夜班的压力最大,不仅时间最长,而且需要同时照顾3到4名患者。

最难的不是具体技术,而是沟通。这是陈春蕾从业以来的最大体会。有些患者插上呼吸机,无法说话,又不会写字,但是意识清醒,就需要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去了解患者的心思。做小本子,画常见图案,甚至只是“心领神会”。

对于一些重症患者,言语上的关心有时比护理更重要。有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病没有信心,甚至想放弃了,多次提出想回家。经过陈春蕾等护士的鼓励,写字沟通,建立了信心,现在已经拔了呼吸机,病情更加稳定之后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

对于陈春蕾来说,做护士这一行,也是精神淬炼的过程。

一开始做护士,陈春蕾的家人很赞成,但经过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治疗等多场战斗之后,家人出于安全考虑,劝陈春蕾不要做护士。然而,对陈春蕾来说,看到患者好转,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病人转出ICU到普通病房或者出院,陈春蕾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2015年5月28日,与陈春蕾交接晚班的同事接到收治疑似中东呼吸征患者的消息。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陈春蕾与同事一起站在抗击全国首例MERS病例的最前线。怕家人担心的陈春蕾没有将这些情况告诉父母,当父母得到消息后来到医院要求她辞职的时候,她毅然拒绝了:“这个时候退出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陈春蕾第一次感到“死亡离我很近,一不留神感染到就可能出现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疫情防控,她们开始了医院和酒店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量体温,下班之后洗几次澡,连妈妈生日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直到患者康复出院,陈春蕾才松了一口气。

要成为一个好护士最关键的是什么?陈春蕾的回答是:责任心、耐心、爱心和同情心比技术更重要。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糜朝霞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