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城镇化样本:离开土地进了城,丈夫做装修妻子做保洁

新华社 记者 王菲菲  2016-05-05 17:52

新华社太原5月5日电 王金花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最先进城的是她儿子小伟。已经上小学六年级的小伟至今还记得自己二年级刚住校时的情景,“班里的同学都不认识,到了晚上,同学们想家想得哭了,我也在被子里偷偷掉眼泪。”

村里的小学没有了,小伟不得不到离城较近的梧桐新区金晖小学寄宿。从没离开过父母的他根本无法专心学习,一到天黑就想家。

1年后,王金花和丈夫终于搬到了梧桐新区。“我再也不用住学校了,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现在,小伟只要5分钟就可以从家走到学校,“还在寄宿的同学可羡慕我了!”

梧桐新区是山西省孝义市梧桐镇的移民新区。梧桐镇曾因全国首个环保区域限批“黄牌”而闻名,镇域总面积3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2000多个焦化厂,村中有厂、厂中有村,让村民和企业都苦不堪言。人们调侃那里,“烟囱比树多”“鸟过梧桐变乌鸦”。

今年38岁的王金花原来住在梧桐镇中王屯村,那里上下风向都有焦化厂,“村里就没有个干净处,空气中都是一股焦化味,呛得不行。”王金花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也为让企业能更好发展,梧桐镇在孝义市率先开始了移民搬迁,在城郊建设移民新区,让村民们进城上楼。

2012年冬天,王金花在梧桐新区以1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又通过农村旧屋置换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以前我们一家四口和公公婆婆住在一个五孔窑洞里,条件和现在没法比。”记者看到,房子虽然装修简单,但家电设施一应俱全,干净整洁。

“如今,全镇20个村3万农民全部搬进130万平方米的梧桐新区,而按照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出的7160亩村庄占地则提供给镇上的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实现了彻底分离。”梧桐镇党委书记赵滨告诉记者。

然而,农民上了楼,失去了土地靠什么生存?搬到新区后,王金花的丈夫瞅准城镇化的大好时机,做起了室内装潢,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而她自己则在小区内做保洁,原本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妇女如今也能一个月领到800元工资。

更多的人则在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找到了工作。“事实上,自从我们进了园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各家企业都纷纷改造、重组、升级,现在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企业的效益大大提高了,对工人的需求量增加了许多,只要梧桐新区有劳动力,园区都能消化。”孝义市金达煤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钧说。

“我们村有500多名劳动力,300多人在附近工业园区上班。其他人则围绕企业干运输、修理、餐馆,90%以上都有稳定收入。”孝义市梧桐镇中王屯新区主任任楹说。

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让老人进城是一个难题。为此,梧桐新区建设了“村集体出资购买,老人免费入住”的老年公寓。王金花的公公婆婆已经在老年公寓住了3年了。

郭小伟放学后,总爱到老年公寓去看爷爷奶奶。老年公寓就在金晖小学旁边,距他的新家也不过5分钟路程。

来到郭旭辉的爷爷奶奶家,老两口正在吃晚饭。屋子有40多平方米,一张2米的双人床,电视机、橱柜、晾衣架、装修好的卫生间,这是公寓的标配。

“好得不能再好了!”65岁的郭复乡老人说,要不是有老年公寓,自己和老伴也不愿意离开村里。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免费住,电梯费、取暖费都不用交,又干净又方便。“以前在村里冬天还要烧煤泥,铲煤灰,现在省心多了,用电政府还给补贴。”

老两口有两儿两女,4个孩子都在梧桐新区住,隔三差五就会过来看他们。公寓三层是活动中心,可以打乒乓球、下象棋、唱戏……郭复乡和老伴总爱去那里听人家唱戏。

孩子不用住校可以就近入学,老人住在老年公寓不会孤单,自己和丈夫在城市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尽管觉得城市花销还是有点大,但王金花的生活品质却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王金花一家只是孝义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万千家庭中的一个。梧桐新区的工业园区和生活新区两区分离互动的模式也只是孝义市城镇化模式中的一种。

“适宜的就是最好的、就是有特色的。”因地制宜,城镇化无需千篇一律成为孝义城镇化路径的共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城则城、适村则村,孝义的城镇化既遵循着一般规律,又探索出了“产城融合”“区域组群”“镇矿一体”“联村发展”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城镇化要因地制宜,但高质量的城镇化一定不仅是让村民们搬进城,而要让他们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孝义市委常委、梧桐镇党委第一书记薛厚华说。

编辑 王勇幸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