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债凶猛破土|未来三千亿市场,第三方认证亟待完善

南方+ 记者 徐楠  2016-05-04 16:17

2015年12月, 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公告》。东方IC图

文|徐楠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特聘高级政策分析师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此时距离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仅三个月。

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债券出现于2007年,从2013年开始步入快车道。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共计发行160亿美元绿色债券,中国在其中贡献了一半份额,成为速度最快、最抢眼的角色。

“在中国,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们已经取得一些进展。”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绿色金融”论坛上称,未来5年内中国每年在绿色领域的投资将达6000亿美元,是现在的2倍。

预计在强大债券市场和融资需求的支撑下,2020年之前中国绿色债券的年均规模估计将近3000亿元人民币。

名词解释

绿色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发行者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且募集资金的最终投向应为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综合起来,多重因素造就了中国绿色债券的强劲势头。而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最大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

在2015年底监管机构鸣响发令枪之前,绿色金融的第一梯队兴业银行等已跃跃欲试。但绿色债券本土标准的空白,使这样的努力在国内市场很难顺利展开。

墙内开花墙外香。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给农行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北欧一些责任投资者对优质绿色债券产品的强烈期待。这只债券获得亚洲和欧洲近140家投资机构的超额认购,其中的人民币2年期债券获得8.2倍超额认购。

与此同时,中国监管机构对有关政策的酝酿,也趋于成熟。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公告》。之后仅一个月,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就发行了共计3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绿色金融债。

中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都陆续发布了相关政策。在绿色金融债的发行人中,还包括以青岛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创新竞争、品牌效应、抢占未来绿色金融制高点等等思虑,都在驱动着年轻的中国商业银行,成为绿色债券的又一利好因素。

另一个显著的有利背景,是中国债券市场本身正处在高速发展期。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字,2015年中国发行债券总额近23万亿元,相较2014年11.1万亿规模,翻了一番。信用类债券正在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周小川曾称,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债券市场余额占GDP比例将提高到100%,而2014年这一比例约为56.43%。

与此同时,债市风险正在爆发,山水水泥、淄博宏达矿业、东北特钢、中煤山西华昱等债券违约引发投资者关注。在大宗产品低迷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更加关切新兴产业和绿色主题。

2016年2月,央行发布2016年3号公告,对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依法合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了额度限制。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意味着国内的债券可以直接面向更多境外投资者,也足以对中国的发行人构成强大的激励。

政策激励,四两拨千斤

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债券源于责任投资者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最初,发行人基本限于欧洲投资银行(EIB)、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国际多边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路线有所不同。巴西已经组建跨部门的绿色债券委员会,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在2015年底出台了绿色债券的概念框架文本。3月16日,墨西哥证劵交易所Grupo BMV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第一个设立绿色债券板块的股票交易所。

国际市场上,责任投资并非慈善行为。责任投资是一种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保守但持久的投资选择。让今天的中国投资者对这样的未来前景建立信心,对绿色债券乃至整个债市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绿色债券已是全球化发展趋势。图片来自网络

当前,发行人积极呼吁持续的激励政策出台,以及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尽快规范。而很多投资者目前并不将其看作一个特殊的市场产品,首先关注的依然是投资绿色债券的切实利益,以及信用风险情况。此时,政策设计正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同时担当着确保绿色债券健康发展的使命。

对发行主体或投资机构进行税收减免、以政府性基金担保实现外部增信、以财政补贴来实施发行贴息、在风险权重方面给予优惠、将绿色债券额度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或者在托管、交易、评级等环节降低成本,激励政策的设计可以从很多环节入手,想象空间颇大。结合上述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条件来看,绿色债券激励政策在当下能起到相当大的撬动作用。

在合理的制度供给之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潜力很可能接近每年3000亿元人民币。4月,标准普尔预测今年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将达到至少1500亿美元,而此前的预测共识大约是1000亿美元。标准普尔预计如果中国绿色债券发展良好,这一数字还有可能激增到2800亿美元,是2015年的3倍。

就中国市场而言,达成这一规模的关键,是能否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尽快培育成熟的投资者群体,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对发行人构成激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尽快建立并完善第三方专业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将促进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意味着绿色债券权利与责任的对等。目前看来,进一步增强信息披露的相关要求,尤为紧迫。

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多次公开表示:“为了保障市场的健康成长,必须发展第三方认证。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杜绝‘漂绿’行为。”

迄今为止,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等机构出具第三方认证或专业评估的债券项目,已经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中节能咨询公司、商道融绿等机构,也在市场上积极开展绿色债券认证业务。从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第三方认证的提供商包括学术机构、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及社会责任咨询机构等,门类多元。到目前为止,此类业务均为发行人付费。未来不排除有更为多元的供需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债券的市场规范正在形成和完善。2014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绿色债券原则”(GBP),成为国际市场上被广泛接受的自愿性指引。它建立了绿色债券的基本框架,同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建议发行人使用外部认证来确保绿色债券符合规范要求,也支持第二方标准的开发和使用。

中国正在这个方向上做出积极探索。作为连接金融和绿色的中间地带,绿色金融的第三方专业体系等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填补。

一季度之后,高涨的势头还在持续。4月7日,协和风电注册完成中期票据发行,这是首单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绿色企业债券。4月14日,发改委依据2015年12月31日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核准首单绿色企业债券,发行人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于3月29日公告宣称的700亿额度发行计划,料将在近期提交申请。市场还在进一步拓宽。

从破土到萌芽的成长越是快速,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就越是紧迫。

一边通过合理的政策激励加速培育投资者群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节能减排领域,一边加强制度供给、强化信息披露和第三方专业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在全球绿债市场起到更强的引领作用,这个责任和机会正落向中国的肩头。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 王勇幸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