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儿女相亲,父母们也是拼了:外地父母驻京专职相亲

北京晨报  2016-04-30 18:41

在北京中山公园持续十多年,由适婚男女青年家长自发组织的相亲聚会,如今又有新动向。

北京晨报记者发现,有些老人做起了“候鸟”,每年来京住上几个月,其间每天奔波在多个相亲聚会点,就为给儿女找对象。

此外这里还出现了海外角,家长代表在国外工作的 子女相亲,“遇到聊得来的就叫她回来见个面”。

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为儿女着急的父母们挤满了空间。 网易

简历多“三高”

每逢周四和周日,中山公园沿河南岸的柳树下,这条有十多年历史的“相亲街”都是人山人海。

尽管相亲对象多是80后的未婚男女,但相亲者多是他们的父母,老人们一边聊着天,一边打量着别人手上的子女照片或征婚简历。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些相亲简历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士大概只占十分之一。

在学历方面,超过半数女性是硕士及以上,“海龟”也不在少数。“年薪税后40万”、“月入2万以上”等字样随处可见,“国企工作”、“国家公务员”、“高校教师,正式编制”、“三甲医院医生”等都是简历亮点,“北京户口”、 “有车有房”、“二环内有房”也是常用词。

这些标有高学历高薪资简历中,往往也写有对相亲对象的“高要求”。

刘叔叔的女儿今年30岁,海外留学归国的她和朋友创业开了公司,简历中明确写着要求男方“年薪50万以上”,他说,“闺女眼高,自己挣得就多,一般人不入眼啊。”

这种父母相亲会已经有不少年历史,除了极少数年轻人亲自来现场推销自己。 网易

驻京为孩子专职相亲

来自河北的刘阿姨拿着女儿的简历和周边几个家长聊天,看上去她们已经是老熟人了。

刘阿姨告诉记者,她家在邢台,但为了闺女找对象这事儿,每年来北京三四回,“每回住一个月,反正退休了也没有其他事儿,就在这儿看看能不能给她相个对象,这都是第5个年头了。家长倒是认识不少,但一个也没成”。

提起闺女的婚事,刘阿姨说自己早“不急了”,“急有啥用,最多就是给她做个参谋,看着不错的小伙子,就会要个联系方式,中间也有谈过的,后来没成。”

刘阿姨的女儿今年34岁,在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主管,希望男方有北京户口,“这是个硬条件。我家闺女平时上班忙,除了同事也没别的社交圈子。”刘阿姨笑着说,“别看每天在单位忙着招聘,到现在没给自己招个女婿回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都是外地人,孩子作为“北漂”一族工作压力大,“对象没着落,我们在老家坐不住”。

一位黑龙江来的母亲向周围人介绍自己的闺 女,“很优秀,一直是学生干部,研究生毕业就在北京高校工作,有户口。啥啥都顺利,就是找对象这事儿上让我们老操心了。”

中山公园方面介绍,园方从未组织这种相亲活动,家长们都是自发而来。 网易

相亲街专设海外角

在相亲街的最东侧,还有一个专设的“海外角”,简历上多为目前在海外工作,甚至已经取得“绿卡”或“国籍”的单身男女。

简历中写着希望找到的对象目前在 澳洲、美国、法国等。

有的家长表示,如果能找到情投意合的成功人士,哪怕暂时在京也没关系,“聊得来再谈以后去哪里发展,如果真合适,假期让我家孩子回来见面也行”。

沿河的长椅上,王叔叔一说出自己儿子的条件,几个阿姨立刻打听。王叔叔对此并不见怪,他说自己在这儿好几年,“条件好的姑娘其实不少,可缘分没到,急也没用”。

后来王叔叔对一个姑娘的条件表示有兴趣,姑娘的母亲随即从包里掏出一张塑封好的闺女生活照给他过目,两人互留了孩子的联系方式。

编辑 范思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