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深圳公司不卖产品,只卖专利,为何这么牛?

南方+ 记者 马芳 向雨航  2016-04-29 14:50

3年前以“黑马”姿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一度以“不卖产品,只卖专利”闻名。近年来,超多维却推出3D BOX等立体显示终端,Z型的折叠盒子比平板电脑还小,能与iPhone直接连接并呈现裸眼3D效果,还会“聪明”地追随人的眼球和面部移动,时时把最清晰的3D影像投射在眼前。

2015年,超多维与富士康、深圳天马微电子开发的3D智能手机M550也已上市,这是业界第一只采用人脸追踪及液晶透镜技术的3D智能终端产品。

超多维“不卖产品,只卖专利”的路径正在改变?据超多维董事长戈张介绍,超多维2015年的专利授权收入约3000万美元。超多维副总裁、CTO宋磊近日告诉记者,虽然公司从技术授权的B端走向研发生产3D产品的C端,但最终目的仍是推动新技术的应用。

戈张。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宋磊称,超多维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立体手机、立体游戏机,但相对“超前”的3D BOX一度让厂商感到新奇又有所顾虑,于是超多维利用技术优势推动生产新的产品,市场反响良好,如今也有厂商希望获得技术授权来生产3D BOX。

深圳的高科技起步是从“买专利”开始的,逐步由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价值链上游,深圳决策层和产业界进行了几十年的创新接力,在创新生态和链条上不断完善、实现突破,“卖专利”的超多维是其中一个值得分析的样本。

模式:不卖产品,只卖技术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华侨城东部工业区的超多维公司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密密麻麻的“专利墙”。成立于2004年的超多维并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主要通过技术授权盈利,这些专利就是它的主打产品。

“如果你到超多维看一看,会发现它不是传统的生产企业,你看到的都是实验室。因为超多维的最终产品是技术、专利。”这是深圳市市长许勤2013年对超多维的描述,他当时指出,深圳未来要有更多像超多维这样独立的研发企业输出技术、专利。

截至目前,超多维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增至650件,比3年前多了400多件,全面覆盖包括芯片、软件及硬件层面等3D显示产业各个环节,而且其中80%以上是发明专利。

自2009年起,超多维与友达光电建立全球第一条裸眼3D显示生产线,先后与日本东芝、索尼、深圳天马、富士康、蜗牛移动等世界知名厂商开展了长期稳定合作,推出了3D智能手机、3D个人电脑、3D游戏机、3D显示配件等终端产品。

当时的超多维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员工不过一两百人,知名厂商选择超多维的理由是什么?宋磊告诉记者,在早期与国际知名厂商接触的过程中,也曾遭遇一些不顺,难以获得对方的信任,当对方真正了解到超多维技术的领先性,合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据超多维专利部总监李伟回忆,有一次超多维在与某国外公司洽谈合作事项时,对方提出要在3天内完成3D样机技术改进的苛刻要求。“一是为了测试这一技术到底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二是为了摸摸我们的技术底子有多厚。”在巨大压力下,超多维研发人员拧成一股绳,3天吃住在办公室联合攻关,最终拿出了让对方满意的技术方案。

戈张向媒体记者介绍超多维的光学系统。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可是,一个只有一两百人的小公司,如何能在研发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

“如果单纯做技术研发的话,对人员的要求不在多,而在精。一些关键技术难点的突破,未必需要很多人。”宋磊称,超多维的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式的创新,专注于3D显示、VR(虚拟现实)等原创技术研发、新产品产业化,不仅注重产品实现,也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在“头部跟踪”“逐点显示技术”“视差调整”“运动视差”以及“Z轴优化技术”等一系列难点技术上取得突破。

通过掌握技术制高点连接整个产业链,超多维为各大厂商提供技术支持,成为中国公司成功将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的典型。从“买技术”到“卖专利”,超多维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也引领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据戈张介绍,2011年,东芝笔记本发布的全球首台立体笔记本使用了超多维提供的屏幕技术;2012年,索尼发布用超多维技术制作的3D电脑;2015年,超多维与富士康合作,把裸眼3D技术与手机相结合,开发出了裸眼3D手机。2015年,超多维的专利授权收入约3000万美元。

沉淀:只投入不赚钱的6年

超多维自2004年成立起就主攻裸眼式3D技术研发,2007年从北京迁至深圳,先后获得2.3亿元港币的战略投资。如今已是深圳的“明星企业”之一。

超多维为什么从其他城市来到深圳?“深圳不仅硬件技术发达,而且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戈张2007年带着技术团队到深圳参加第九届高交会,深圳的科技官员敏锐地发现了超多维的价值,盛情相邀,只用了3天就让超多维完成注册。当年,戈张就将公司总部从北京搬到深圳,落脚在华侨城片区。

2006加入超多维的宋磊也来到了深圳。他的切身体会是:“我在北京做个电子或材料试验,几周才能看到结果,但是在深圳,很方便就能找个贴片厂,几天就可以看到结果。做研发同样也需要健全的产业配套。

鲜为人知的是,超多维在创立前6年并没有盈利,而是在经历了2004年至2010年的技术沉淀,2011年才开始通过专利授权盈利。

与很多公司不同,超多维团队在创业之初就用一年时间考察了全球显示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专利布局,从而找准机会点。超多维发现,夏普、飞利浦等光学产业巨子虽然有优势,但在刚兴起的3D时代机遇是平等的,甚至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从软件、芯片到设备等,中国企业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技术公司的沉淀是不可缺少的。在美国,从提出专利申请到获得授权,一般三年就能够完成;在日本需要的时间更长,一般要四五年。”在戈张看来,申请专利不仅仅是为自主创新成果拿到证明,更是中国企业布局世界市场的重要一步。

超多维目前的专利布局也基本按照当年的调研结果安排,在美国申请图形图像专利,日本、欧洲偏重光学和材料应用布局,与韩国和中国台湾厂商谈生产制造。

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年3月出版发行的《立体影像行业专利分析报告》显示,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国内专利布局中,深圳超多维的裸眼3D专利排名第三,仅次于飞利浦和三星。在裸眼3D显示产业的核心技术——液晶透镜技术的全球专利布局中,超多维名列第二,排名在三星、飞利浦之前,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内地公司。

尽管如此,超多维仍是默默无闻。直到2013年初,超多维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和申报的“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深圳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企业,才让更多人认识了这匹立体显示领域的专利“黑马”。

通过专利布局,超多维成功占据了世界3D技术的制高点,并成功扮演了一个掌握定价权的技术输出商角色,在推动显示领域根本性技术变革的同时,增强了我国立体视频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超多维将光学与工艺技术授权给友达光电建立国际第一条广视角2D/3D共融显示面板生产线,生产的3D面板应用于东芝、华硕和索尼等公司的3D PC产品中;将材料配方授权给明基材料,将软件技术授权给英伟达、EON、CyberLink等软件开发商;将校正技术授权给Chicony等摄像头模组厂商和广达、仁宝等代工厂商。

超多维专注的裸眼3D技术也已经被应用得越来越广。2015年5月,超多维与广州医科大学共同研发了一套裸眼3D技术的手术设备,目前已经做了上百例裸眼3D手术。同时,超多维还通过出售专利,推广裸眼3D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雄心:打造全球首个裸眼3D生态圈

2013年对超多维来说是关键的一年。

除了以黑马姿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超多维还发起成立深圳3D显示产业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深圳天马、华星光电、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等15家国内优秀企业与知名院校,通过技术、产品、人才联动,打造深圳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力量。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该联盟成立仪式上称,未来深圳既要输出高质量的产品,更要输出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和专利,用知识经济、科技创新支撑深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超多维继续在多个层面与行业伙伴等展开合作,携手富士康集团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梦工厂,打造了全球首个裸眼3D生态圈。这一年,超多维将自主研发的3D BOX投放市场,从单纯的技术授权业务增长模式向产品销售转化。

“在3D BOX等产品上,我们主要是做从一到百、从百到千的工作,产品销量大固然令人欣喜,但更注重的还是产品背后新技术的推广。”宋磊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超多维的“基因”就是希望3D显示、VR虚拟现实等原创技术在每个显示器中使用,凭借领先的技术获得认可和成就感,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在超多维发起的3D生态圈中,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利用现代化技术如超多维自主研发全球唯一的自动校正3D系统,保证了3D产品的品质和产能供应。

为了完善用户体验、解决内容缺乏等问题,超多维还创建了3D内容平台3D Store,以丰富的内容如3D电影、3D游戏、3D APP等提供用户“一站式”的应用体验。通过与梦工厂合作,超多维获得了梦工厂电影在3D Store中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授权,《功夫熊猫》《怪物史莱克》等一系列中国观众熟知的电影也在其中。

“3D生态圈将是超多维业务很重要的一环。”超多维CEO许培桢表示,仅靠超多维一家公司很难在市场上形成生态链,所以携手合作伙伴整合了一条完整的3D产业链,包括技术、产业工程、产品、内容服务、开发者和网络六大平台,全力推动裸眼3D生态圈大众化的进程,让裸眼3D视觉体验真正进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全球化的时代,开放合作对于任何一种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以前人们要种菜才能做饭,现在菜很多也容易买到,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关键是怎么把菜做得好吃。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想做大而全的很难,软硬件投入也大很多,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取胜。”

他告诉记者,超多维近年来在移动互联领域的深度投入即将开始展现效果,一些样机已经在开发,使用超多维技术的一些大品牌手机、VR设备今年或明年将面世。

编辑 刘自如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