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彪
2016-04-29 08:54
14年前的一个抢救病例让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凌云至今印象深刻,他在给一名肺部感染的患者上呼吸机时,被喷了一口浓痰。他坦承当时的感受是“三天吃不下饭”。由于抢救及时,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这让凌云非常欣慰。此后,每当需要上呼吸机时,他依旧常常亲力亲为。
后来,凌云参加过很多场战斗——抗击非典、甲流、禽流感等。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2015年5月成功救治了来自韩国的全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荣誉也随之而来,他先后荣获2015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2016年1月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荣誉称号、2016年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日前,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拟表彰人选进入公示阶段,凌云位列其中。
危重病人千里转院不负患者不负“心”
“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科,加强护理病房……那个时候连名称都没有统一的。”为了筹建惠州首个重症医学专科(ICU),凌云2001年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已有15年工作经验的他重新做回学生,培训课认真听讲,整理课堂笔记,积极参加临床实习。原本6个月的进修时间,他只用4个月就完成,并立刻返回惠州筹建ICU。
从病房布局到治疗流程,一切都从最基本的开始。凌云“现学现卖”,克服了软硬件方面的各种困难,他介绍,当时重症医学专科在两栋楼的结合部,只有7张病床,6个医生和10来个护士,各种设施也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那名上呼吸机的患者就在这一时期就医,当时凌云只带了一个口罩,其防护性远不如现在的医用面罩。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才感到后怕:医护人员被传染和上呼吸机“插管”有很大关系,“可以先做吸痰、降压,插管时可以注意观察躲避痰液,但不论怎样,这是职业要求,需要上还是要上!”凌云说。
到重症医学科求诊的患者,无论病情的严重程度还是变化的幅度,都非一般科室可比。随时随地都要针对患者情况作出判断,一个判断失误就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几年前,一名60多岁的女患者被送进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症是急性胆道梗阻。其在惠州的儿子为了便于照顾母亲,特意将她从广西不远千里转到惠州。刚到医院时,该患者肾、肝和呼吸等五六个器官和系统出现衰竭,病情危重。
抗休克治疗、介入治疗打通胆道、上呼吸机、做器官支持治疗,在凌云的指挥下,一连串急救措施被迅速执行。入院三天后,患者感染症状减轻,一周后便可以去除呼吸机。“这种病情其实不适宜这么远转过来,但到了医院我们就全力救治。”凌云说。正是有这份医者的责任心,已不知有多少患者在他手中转危为安。后来,有专家到医院,称赞他们做的处理非常及时,任何一点没有及时做,患者就有生命危险。
领军MERS狙击战全国首例国际瞩目
2015年5月的一天,凌云正在家休息,接到惠州发现疑似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通知。一场艰苦而又光荣的战役到来了。
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诊疗培训和实践,凌云很清楚高度疑似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危险性。最短时间做好准备是当务之急。
到了医院,他迅速调配床位,给其他病人及其家属作解释工作,组织病情转轻的病人转出科室,腾出单间负压隔离病房,联合护士长作好各项收治准备,调配各种传染病防护用品和到岗医护人员,制定MERS防护流程。
5月28日凌晨2时多,来自韩国的全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患者进入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房。
为防止病毒扩散,凌云与医院感染控制专家一起仔细制定科室人流、物流走向;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MERS防控知识和防控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科医护人员签署了《抗击MERS决心书》。此后数十天里,他日夜守候,研判患者病情,落实防护措施。采样、送检、询问、记录、开单、检查、下医嘱,与专家会诊,修订治疗方案,连续作战,废寝忘食,直到领导和同事强行把他拉下战场。
全国首例,不仅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更意味着诊疗方式无先例可循。凌云与他的治疗团队只能一边治疗一边摸索。
5月31日,凌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韩国患者金某入院后的第四天,突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果按照一般诊疗方式进行插管,病人的肺部便与外界直接相通,病毒将会随病人的呼吸大量散布在病房的空间,大大增加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凌云迅速将情况报告给上级专家和医院领导,连夜开会商讨应对措施,重新制定治疗方案。所幸,在科学、严密的监控治疗下,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转。
2015年6月26日,一张韩国患者手捧鲜花走出ICU的照片在网上传播开来。经过30天精心治疗,韩国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于当天顺利出院。在凌云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创造了医护人员零感染、住院病人零感染、社会百姓零感染的佳绩,取得MERS防控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个全国首例病例的治愈还带来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契机。今年3月8日,韩国韩中医疗友好协会代表团一行到访惠州,授予市中心医院“中韩友好医院”牌匾。
对话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关怀
南方日报:现在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发展如何?
凌云:现在重症医学科的条件比之前好很多,有10个医生和25个左右的护士,15张病床,各种设备也有很大提高。
南方日报:重症医学科的工作和其他科室有何不同,你在科室里最长工作多长时间?
凌云:工作压力更大,一般科室如果有三四十张病床,夜里只有一名医生值班。重症医学科每天晚上都有2名医生值班。我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在MERS期间,连续工作28个小时。
南方日报:医护人员压力这么大,你作为科室负责人如何帮助他们减压?
凌云:我鼓励他们参加院里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医院的迎春晚会,ICU几乎每年都是拿到第一。医生参加活动需要请假的,只要条件许可,科室都会在值班安排和经费上支持。
南方日报:你在工作之外有什么兴趣爱好?
凌云:就是散步、看书。我看书很杂,看四大名著,《红楼梦》看了五六遍,也看《文明的冲突》、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
南方日报:这些书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凌云:医学不是纯粹的科学,还有很多人文关怀的成分在里面。没有医学之外的知识积累,做医生要做得很好是不行的。看这些“杂书”,对医学的诊断分析和个人境界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