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有两只圈养大熊猫首次同时放归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6-04-14 16:10

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最终目标是反哺野外种群,使整个大熊猫种群逐步恢复自我维持,摆脱濒危境地。

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单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今年计划首次同时放归两只大熊猫,两只大熊猫都是雌性,目前正在模拟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中接受野化培训。

考虑到圈养大熊猫放归到野外,要与其它野生动物接触,有很大的危险,因此,以往放归都选择在下半年天气较冷的季节。因为这时候,野生动物的活动量相对较少,可以减少与大熊猫打斗的几率。而这次两只大熊猫计划放归的时间初步选定在上半年。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开展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实验,已经先后放归了六只大熊猫,其中,四只都成功存活下来。

新闻特写:“我们”崇尚素食主义

选择在上半年放归,对圈养大熊猫有一大好处,就是食物充足。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选择的放归区域,植被茂盛,尤其是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有不少。

专家说,大熊猫这么一个古老物种,能存活到现在,与它们吃竹子有很大关系。

大熊猫吃竹子,可不仅仅是因为竹子口感好,更重要的是竹子种类多,分布广。

专家介绍说,大熊猫实际上属于食肉目,熊科。到现在,大熊猫还保留着一整套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而在它们祖辈生活的高山峡谷地带,动物分布并不多,选择吃竹子,食物的竞争者自然就少了。

如果说,吃素会营养不良,看看圆乎乎茁壮的大熊猫,是不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事实上,吃肉对大熊猫的健康才不好。

原来,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大熊猫在食肉消化系统的基础上,自己产生了一种黏液,专门用于消化竹子的粗纤维。如果让它吃肉,或者更多的精饲料,黏液积存过多,反而会影响它的健康。

记者探访圈养大熊猫野化场

野化培训是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的必然过程。那么,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场什么样?目前正在接受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又是什么状态?央视记者进行了探访。

熊猫妈妈悠哉悠哉地吃着竹子,接受野化培训的熊猫宝宝睡在树上。为了增强它们日后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减少对人类的依赖,所有进入这个区域的工作人员,都要换上熊猫伪装服。一旦熊猫宝宝从树上爬下来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一定要把头套拉下来,避免熊猫宝宝记住人类的样子。

为了避免大熊猫看到人类活动,野化培训场的外围,全都种上了密密的竹子,来进行遮挡。专家说,大熊猫的视力相对有限,但嗅觉特别灵敏。这可难为了照顾他们的饲养员。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饲养员牟仕杰:比如说称体重,给它体检各方面身体指标的时候,我们穿上熊猫伪装服,然后要把它妈妈的粪便和尿液涂在我们熊猫伪装服上面,还有手套上面都涂上它妈妈的尿液,我们抱着它的时候,它至少闻着不是人类的气味。

为了提高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成功率,从2010年开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就对刚刚出生的熊猫宝宝进行野化培训。被选定的熊猫宝宝还没有出生,就跟着妈妈住进培训场,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黄炎:

那个时候我们就坐在监控室里面看到外面的瓢泼大雨,下的雨很大,熊猫妈妈是湿的,幼崽也是湿的,当时我就想弄个毛巾给它盖一下,让它温暖一下,怕它感冒,但是后来一想,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不能够存活下来,那肯定就很难真正的放归到野外了,所以当时我们一狠心,就没有这么做,结果没想到我们这个熊猫宝宝在这种环境里根本不生病。

如今,这些熊猫宝宝与野生大熊猫宝宝习性一样,每天天还没亮,就爬到树上休息,夜幕降临之后,才会下来找妈妈。在一岁以前,它们只吃母乳。而平时,饲养员也是不会接近这些小家伙儿的,最大限度减少它们对人类的依赖。

跟着妈妈长大,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妈妈那里学习很多生存本领。

编辑 陈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