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多措并举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

南方+  2016-04-13 09:04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得到多方重视和保护

市博物馆举办“南澳I号”出水文物陈列展

潮剧表演展现非遗魅力

瓶内画

潮南嵌瓷

外砂织席

潮汕米果品

非遗传承下一代

有着“百载商埠”、“海滨邹鲁”等美誉的汕头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岁月的积淀,如今成为了潮人心中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各方努力下近年来成绩斐然。汕头市通过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非遗项目不断开花结果、“南澳I号”文物展现珍贵历史、小公园老街区得到保育活化……汕头的文化瑰宝正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汕头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推动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汕头市共有非遗项目43个,其中潮剧、剪纸、陶瓷微书、澄海灯谜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鳌鱼舞、潮州歌册、汕头工夫茶艺等1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启动潮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还拥有市级非遗传承人94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6人(现健在4人)、省级传承人37人(现健在35人)。2014年潮阳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年汕头市有7个区、镇街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汕头市坚持在提高中保护的理念,建设一批非遗专题展示馆、博物馆、传习所、传承点,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展示潮汕非遗的主阵地。投资700万元建成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2015年6月份正式开放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次,参观团体70多个,包括世界华文传媒考察采访团、中国科学院在粤工作院士、以色列海法市政企要员、日本驻外大使团等团体和专家学者,成为保护、传承、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广东潮剧院潮剧保护传承基地项目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计划今年底建成。此外,汕头市还涌现出潮剧艺术博物馆、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潮阳耀明书院、潮阳后溪民间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保护传承基地。

近年来,汕头市加大潮剧潮乐艺术的保护传承力度。在院团体制改革中,广东潮剧院划转为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并成立姚璇秋艺术传习所,汕头潮乐团划转为汕头市潮乐传承中心,澄海区、潮阳区潮剧团划转为潮剧传承中心,使潮剧潮乐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从2013年开始,广东潮剧院固定每周五晚上在慧如剧场举办“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演出活动,采取低票价及免费赠票等方式,让广大群众共享潮剧繁荣发展成果,2013年至2015年共演出187场。去年,市政府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共同举办2015广东民间潮乐大赛,汕头市参赛队伍获得4个金奖中的3个,充分展示了汕头市潮乐保护传承的水平和成果。今年春节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展示潮汕大锣鼓、钱鼓舞以及岭南舞蹈的独特魅力。

汕头市着力强化宣传推广,构建非遗传播体系,坚持办好每一年的“文化遗产日”非遗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让学生了解潮汕非遗内涵。利用传统节日打造非遗活动品牌,连续举办三届潮汕民俗文化展示周,举办汕头市首届群众文化节。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十二五”期间汕头市开展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101批次。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厦门文博会、广东国际旅游节、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粤东侨博会等展演展示活动,有效扩大汕头非遗的影响力。

今年,汕头市还将计划出版《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第二卷、非遗项目文化丛书等书籍刊物,公布一批新的非遗项目,建设一批新的非遗传承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整理“潮汕民谣”、“锡罐制作技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申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施“四个一百”计划,即百场潮剧进校园、百所学校学生进剧场、百场潮曲潮乐文化志愿者下基层演出、百场非遗传承活动进社区,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扩大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南澳I号”助力汕头海丝申遗

汕头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必经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集中地之一,“南澳I号”古沉船的发现,更是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依据。

2007年,有渔民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后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古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将“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Ⅰ号”。26日,“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项目正式启动。2010年-2012年期间,“南澳I号”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工作,共计打捞出文物27282件。文物基本上为漳州市平和窑克拉克瓷的瓷器,还有景德镇产的彩釉瓷器以及金属器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铜板以及锡壶等,考古成果丰硕,充分反映了海禁时期广东港口的繁荣、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海上丝路的延续,为填补我国明代航海、对外贸易、造船等研究空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进一步佐证了汕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当前,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文广新局积极开展申遗准备工作,制作详细方案。经过多番摸查及考证,最终从市内数十个候选文物史迹点中确定以“南澳Ⅰ号”为代表,作为汕头申报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史迹点。为做好这项工作,汕头市邀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考古专业制作团队实地走访考察,编制了《汕头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和《“南澳Ⅰ号”保护规划文本》,为汕头开启申遗之门。同时,在去年底省政府批准公示的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名单中,“南澳I号”榜上有名,成为我省第一批水下保护区。

“南澳I号”古沉船水下考古所打捞的3万多件各类文物大部分由广东省博物馆进行收藏保护,2015年9月,由广东省博物馆申请的“南澳I号出水文物保护”项目成功获得“2015年美国大使文化保护基金项目”的资助,这笔资金用于“南澳Ⅰ号”古沉船出水文物(陶瓷、木材及金属等)的保护研究工作,从清洗、脱盐、脱水、分析检测、加固、修复等方面进行保护研究,使其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能够满足博物馆的展览需求,并能长期保持。在完成了脱盐脱水工作的基础上,第一部分543件“南澳I号”出水文物于去年底移交汕头并由市博物馆保存,今年1月3日,市博物馆精心组织,举办了主题为“南海遗珍”的“南澳I号”出水文物陈列展,展出了“南澳I号”出水文物中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器物近300件,让这批珍贵文物与市民首次近距离见面。

保护小公园老街区

留住潮人之根

潮汕华侨的根在汕头旧城区,这里拥有丰富的华侨家园遗产。汕头老城区是指十九世纪中叶开埠以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前形成的城区,共建成面积不够20平方公里。而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核心部分,则为小公园老街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主要建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小公园老街区的文化特色十分突出。从城区规划布局看,其肌理脉络借鉴了巴黎,即以小公园为核心,街道呈放射性辐射模式,纵向为主街,横向为次街,纵横交叉形成网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城区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设计并由中国人实施的。再从建筑特色看,整个街区基本上由连排式骑楼组成。这是近代中国典型的商埠建筑。汕头的小公园,是昔日汕头的商业旺地,是汕头人向往的休憩场所,是汕头人心中的城市之魂。

汕头市政府一直在保护中改造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已启动老港区改造,建设融合邮轮码头、潮汕文化展示、亲水休闲、保留历史印记的潮人码头历史文化公园。希望通过对旧城区的保护和改造,使人们来到汕头就会想起旧城区小公园,到了小公园就能看到汕头中西结合的建筑、品到特色的小吃、听到清新悦耳的潮剧、买到精美的工艺品,等等。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市旧城办提出了旧城区改造的综合建议。组织对旧城区现状摸查,准确掌握旧城区土地和建筑物的产权、面积、结构和使用情况等。协同金平区政府提出旧城区改造建设经济分析,参与西堤路至石大桥出入口环境整治和永平路改造。配合市规划局调整完善西片旧城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配合市文广新局确认旧城区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并提出保护意见,协同有关部门理顺小公园改造各相关职能单位的关系,配合市旅游局推进潮人码头建设,把改造好的老城区纳入旅游线路。

2013年,由市人大代表陈国翔领衔提出的《关于立法保护汕头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议案》被列为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一号议案,提出利用汕头市立法权,制定专门法规对汕头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予以保护,法规中明确划定保护的区域、范围,并就保护、维修、利用、开发、法律责任等问题作出规定。经过科学调研和论证,《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此后的数年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许多人都在为让老城区重焕活力积极奔走。先后建成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邮政博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1860文化创意园……这些被活化起来的老区建筑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开埠文化陈列馆迄今为止已收藏了由市民、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数百件珍贵文物,浓缩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以来的发展。侨批文物馆藏有12万封侨批,真实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海关关史陈列馆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早期海关钟楼之一。在进行原貌修复之后,如今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成为汕头市乃至海关系统的一个教育和研究基地。

通过对老旧校舍大刀阔斧的改造,汕头市还打造出了粤东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园。创意园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既有融合中西方元素的高雅音乐会,也有充满创意、天马行空的美术作品展览,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出火花,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平台的作用。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编辑 黄晓泳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