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余威下广东极端天气有多厉害?这些院士都来关注了

南方+ 记者 谢庆裕  2016-04-12 22:40

12-13日广东大部地区迎来新一轮大到暴雨和强对流天气。

4月12日,佛山市顺德区出现雷雨并伴有短时大风,其中乐从镇受10级阵风吹袭。图为顺德乐从路洲工业区一个厂房屋顶被大风掀翻。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从广东省气候中心获悉,当前厄尔尼诺事件在强度上已经超过1997/1998年度,堪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史上最强”厄尔尼诺。目前,厄尔尼诺事件仍处于衰减阶段,预计于5月结束。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热带气象与海洋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介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次年(2016年),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将明显偏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的概率大。

异常强降水偏多的背景下,还要密切注意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台风少但秋季台风强度不可小觑,尤其要注意由强台风引起的多种灾害(风暴潮、洪水、暴雨等)的迭加。受全球气候变暖与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更频繁出现。

来自中国科学院曾庆存院士,中国工程院陈联寿院士、丁一汇院士、中国科学院王会军院士以及来自东南亚、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和周边国家、地区和国内的1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气象保障科技需求,在热带极端天气监测和预报等有关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研讨。

12日傍晚深圳大暴雨,罗湖街头一位家长背着孩子前行。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厄尔尼诺酿罕见冬春汛情

3月21日大范围强降雨将广东较常年提前16天拉入汛期,这个冬季,南方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冬汛,3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极端天气的频发,让人们领教了厄尔尼诺的威力。

南方发生罕见冬汛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2015年12月-2016年2月,广东冬季平均降水量达502.8 毫米,较常年同期显着偏多2.3倍,为历史同期最多,其中2015年12月、2016年1月降水量创历史新高,并且广东在2015年12月、2016年1月出现罕见的冬季暴雨。

丁一汇表示,厄尔尼诺发生以后,使位于菲律宾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伸。这使副高(反气旋环流)西侧的西南气流加强。从而使南海与西太平洋地区向北输送的水汽明显而持续增强。由于华南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易发冬汛。

不过,厄尔尼诺也有被打脸的时候。通常把12月、1月、2月这三个月作为冬天,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显示,这个冬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3℃。但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东部、广西、广东等一些地方都比常年偏冷,在这个冬天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其中,刚过去的冬季广州气温比常年明显偏低将近1℃,市区还曾下起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场雪。以冷冬给厄尔尼诺事件来了一记“打脸”。对此,丁一汇表示,未来气候状态的预测不是决定于一个因子,是多种因子综合的结果。刚刚过去的冬天还受到北极强烈增暖而导致的强冷空气持续侵入中国(也包括美国)的影响,在2月中下旬造成了所谓“超级冷”的全国大范围寒潮天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厄尔尼诺引起暖冬的作用。

图解厄尔尼诺现象

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天气更易极端

对我国来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南方秋季易多雨,北方地区冬季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易出现洪涝,夏季东北地区易出现低温。这是根据历史上近60年14次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得到的,可信度较高。

丁一汇认为,今年夏季,我国(包括北极明显变暖)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将明显偏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受全球气候变暖与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更频繁出现。

“本次厄尔尼诺事件自2014年9月开始发展,至今已持续超过19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累计较常年偏高26.9℃。”丁一汇介绍,从生命史、累计强度和峰值强度等3个关键指标来看,这次厄尔尼诺事件都已经超过了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这两次历史上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

对于广东来说,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2015年,在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广东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厄尔尼诺次年,受其影响,我省气候年景偏差,容易出现强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可能造成较大灾害。

预计前汛期广东大部分地区雨量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出现在5-6月,“龙舟水”为偏重年景。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4-6个,可能有1-2个达到强台风级别。初台、终台均偏晚,初台可能出现在7月上旬后期,终台可能出现在10月上旬。

北江流域前汛期降水量偏多1成左右,降水的阶段性特征突出,5-6月降水集中期出现流域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丁一汇特别提到,降水明显偏多,还要密切注意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秋季台风强度不可小觑,尤其要注意由强台风引起的多种灾害(风暴潮、洪水、暴雨等)的迭加。

台风资料图。

南海台风易突变,应加强监测预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科学家陈联寿说,南海不仅台风多,也是东亚季风最活跃的地区。季风环流和台风相互租用,就会造成复杂性,使南海台风不时产生突变现象。

为此,2012年起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针对南海台风特点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GRAPES业务数值预报模式,这个模式近年来取的很大的进步,在预报“威马逊”、“彩虹”等台风中表现出色。

陈联寿建议,在技术上改进预报模式及其同化系统,把误差进一步减小;在科学上加强对突变机理研究;在监测上,时刻监视台风动向,提前发现台风突变,进一步提高突变现象的预报能力,减轻台风带来的灾害。台风等气象灾害每年都有,难以避免,但要努力改进预报技术,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记者】谢庆裕

【通讯员】杨群娜

编辑 陈茜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