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社局回应81条人才新政如何落地到人

南方+  2016-04-12 08:48

《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出台后,81条“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人才新政接下来该如何落地,让人才及早享受到政府这笔投资?日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部分关注度较高的措施给予回应,表示部分措施已在逐步开展调研,制订或修改完善配套文件。 

●南方日报记者 刘芳宇

博士后工作

正在修订资助资金管理办法

从1995年深圳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始,深圳正式开展博士后工作已逾20年。博士后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的一支生力军,在深圳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措施》从设站数量、招生规模和补贴支持三方面,强化了博士后作为深圳“人才战略储备库”的功能,深圳市人社局日前回应,相关办法和措施正在修订和制订中。

同时,《措施》提高了对相关单位和博士后个人的资助标准。对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站单位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资助,分别提高至80万元和50万元;对在深圳市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在站博士后人员,给予两年共24万元的生活补贴;对出站留深和来深博士后,给予每人3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如何用好政府的钱支持博士后的工作、生活?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正与市财政委修订《深圳市博士后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拟进一步规范资助资金管理,加大各项资助力度,确保博士后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在招生规模方面,《措施》提出“每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少于500名”。对此市人社局表示,下阶段将加大博士后引进的力度,增加博士后设站数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

此外,市人社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制定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租用新能源小汽车优惠政策。

技能人才

超1亿预算补贴技工院校学生

据市人社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全市职业培训总量224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发展到28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24%。根据《措施》,这三个数字未来五年内都将有所提高:深圳每年职业培训总量200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22万人左右,力争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

在建设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方面,市人社局表示,将引入德国、瑞士等境外技工教育优质资源,共建特色学院(专业)。在试点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健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投入机制方面,2016年预算11500万元用于技工院校全日制学生免学费、国家助学金和顶岗实习补贴。

据市人社局预算,2016年深圳市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资金投入将逐步加大。其中,专项资金6252万元,用于从业人员培训补贴、三项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资助、技能精英技术改造扶持和技能人才海外研修,安排5000万元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券试点。

紧缺专业人才

紧缺专业公务员招考已笔试

根据《措施》规定,深圳将大力引进紧缺专业人才,重点加强在党政队伍、金融产业、城市管理、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人文专业等领域的人才引进,同时在制度上创新突破,如设置高端特聘职位,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等。

“高端特聘职位”是指对专业性较强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实施聘期管理和协议工资,通过灵活方式吸引集聚岗位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市人社局目前正对有关单位进行调研,将根据单位需求情况,探索对部分高端职位实施聘任管理,吸引稀缺专业人才到政府机关工作。

针对党政紧缺专业人才,《措施》提出实施“双百苗圃计划”,遴选100名左右金融、工程技术、科技类等紧缺专业人才到任务重、工作难的岗位“墩苗”,招录100名左右金融、工程技术、科技类等专业高校毕业生到机关基层做“种苗”。据悉,深圳等8座城市已于日前进行紧缺专业公务员的笔试,平均报考竞争比例为83:1。招考所需专业分为金融管理、城市建设管理、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学、生态环境与海洋科学六大类,为深圳城市治理精细化和产业发展服务的专业化提供人才保障。此次招录的人员将统一安排到基层进行为期两年(含一年试用期)的锻炼,经考察表现优秀的列入深圳市“双百苗圃计划”进行培养。

■热议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

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被允许离岗创业是进步

在李凤亮看来,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措施、评价制度等相关措施,将对高校自身人才的成长和培育提供良好土壤,等于给制约高校发展的传统人才政策进一步松了绑。

国务院此前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优惠条件是可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李凤亮认为,《措施》中的相关举措可以看作是国家政策的落地措施之一,深圳此次相关措施的颁布,跟世界一流创新地区的激励和引导政策可以说是接了轨,体现了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但未来仍需更多的细则和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技人员的“万众创业”之势。

李凤亮表示,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对离岗创业大多持谨慎态度,更多人还在观望。“科技人员办公司,单位要收管理费吗?专利之外的未确权的知识产权算谁的?校办企业与校方如何进行利益分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在鼓励创新方面,李凤亮认为美国硅谷的做法值得借鉴。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有1天到公司兼职,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允许有1—2年时间脱离岗位,到硅谷创办科技公司或到公司兼职,学校保留其职位。此外,教师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由发明者本人负责向公司转移的,学校与其签署许可合同,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收益,学校只提取10%—15%;学校的应用性成果在1年之后仍未向企业转移的,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移,学校一般不再收取回报。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秦泗钊:

可建立“一站式”教授人才服务中心

秦泗钊认为,新政策的吸引力不只是在这些政策本身,而是通过这些政策的推出,展现了政府引进人才的决心和姿态。这种不断改进的、适应当下形势的机制,是长期保有吸引力的关键。

秦泗钊提出,在进一步吸引人才方面,深圳可以将思路从人才的使用转变为一流人才的吸收,使国际一流高等教育人才在深圳扎根,使不同背景、族裔的人才长期以深圳为家,安居乐业。使外来人才不“外”,在荣誉和贡献认可方面做到与国内人才一视同仁,给予应得的学术荣誉。

秦泗钊建议,深圳或许可以专门研究高等学校引进人才的特殊性,设立由教育局引领的“一站式”教授人才服务中心,使国际一流人才在深圳长期安居乐业,轻松融入深圳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无忧无虑。建议设立与国际接轨的教授遴选、引进、聘任、考核机制,对长期奉献深圳教育事业的境外和外籍人才,在任职和学术荣誉认可方面与国内人才一视同仁。在杰出人才的认定方面,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同行评议人才的做法。

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

人才安居保障升级 直击人才引进“痛点”

曲建表示,新政策体系以解决集聚人才的热点问题为重点,此次最大的亮点是对原有人才安居保障政策的全方位突破。

曲建说,经过2015年房价的新一轮上涨,深圳面临着居住成本高、工作性价比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积聚人才需求的隐忧。《措施》提出的人才安居保障“升级版”可谓直击深圳人才引进的“痛点”。从支持对象来说,涵盖了新引进基础性人才、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人才,政策覆盖面广、普惠性强;从支持力度来说,对于各类人才的补助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新引进基础性人才的住房和生活补贴,提高至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均超过之前的两倍,政策力度较大;从申请方式来说,改变了以往政策落实的程序较为繁琐、周期过长,并且没有清晰时间表的弊端,推广自主网上申办的方式,强化了政策落实。

深圳市桥博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勇:

应建立人才评价专家库

李勇认为,《措施》体现了人才对深圳发展的重要性,深圳应该建立人才评价权威专家库,一般应由各专业在职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不能由水平低的专家评价水平高的人才。

李勇说,深圳市人才评价标准基本可行,但评价结果往往弹性较大。应该特别注重人才的硬指标,如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专著、标准、论文以及在国际国内行业的影响等。


编辑 徐剑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