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蓝志凌 2016-04-11 14:50
贯穿广佛两地的佛山海八路金融隧道里,大规格的陶瓷薄板装饰光亮如新。与传统墙面铺贴材料不同,这种陶瓷薄板的厚度仅为5.5毫米,相当于一本精装书的封面厚度。当前,这种由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陶瓷薄板正成为地下交通领域装饰工程的“新宠”,已应用于南京、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站台。
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蒙娜丽莎陶瓷板2009年时曾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与“神舟七号”等航空科技产品并排展览,是当时唯一入选的建陶产品。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可以在实验室研制出这样的陶瓷薄板,但却很难实现产业化。”蒙娜丽莎集团副总裁刘一军说。作为陶瓷薄板研发团队的带头人,他带领着团队将陶瓷薄板推向产业化。
但于他而言,更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让市场接受这一产品。两年时间,从国家标准的制订者到世界标准的参与者,从没有工程应用案例到如今杭州生物大厦的超高层幕墙应用,在他和团队的推动下,蒙娜丽莎正一步一步建立起中国陶瓷薄板产业化及应用体系。
在刘一军看来,真正的工匠不会止步眼前,而是站在高处,为行业的未来做更长远的规划,即使一时不被市场认可,也要坚持自己的正确方向。
两年“拿下”国家标准
在国际上,陶瓷薄板并不算新鲜事物。一般陶瓷砖的厚度约在1厘米以上,而陶瓷薄板的厚度则介于3.5至5.5毫米之间。仅是这一厚度变化,就能从原材料、能源、水、电,包括运输上节省一大笔成本。因此,当2001年有意大利陶瓷企业生产出陶瓷薄板后,仅用了三四年时间,欧洲70%以上的陶瓷品牌都开始推广陶瓷薄板。
但在中国,要推广这种新型产品却并非易事。好不容易攻克国外的技术壁垒,刘一军还需要闯一道市场关,而这曾最让他头痛。
“由于市场上没有同类型产品,产品刚推出时,有人会问你们这个产品有国家标准吗?没有标准没法做工程设计。等我们去申请标准立项时,又会被问这个产品有工程案例吗?没有工程案例没法申请标准。”刘一军说,2007年9月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正式面世后,推广一度落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胡同当中。
前期的技术攻关投入,加上市场推广遇阻,一度让蒙娜丽莎的董事会产生了意见分歧,“究竟还要不要坚持下去?”当时,刘一军被多次问到这样的问题。
然而,“与同类产品相比,陶瓷薄板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一倍以上,节约60%以上的原料资源,降低综合能耗50%以上,减排60%以上,无论从原材料使用量、到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都很好地实现‘节材、节能’的低碳目标,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不坚持?”秉持这样的信念,刘一军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多次在董事会进行论证;日常推广中,他经常下到市场一线,一点一点给经销商解释、给顾客指导,另一边请专家进行论证,并出具施工规范、标准图集,让建筑师有章可循。
没有标准,就先自己给自己定标准。2008年,刘一军带领团队制定了陶瓷板的企业标准交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次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的陶瓷板国家标准GB/T23266-2009正式出台,相当于给蒙娜丽莎的陶瓷薄板发放了一张“通行证”。此时,距离蒙娜丽莎推出陶瓷薄板还不到两年。
在陶瓷行业,一个新的国家标准出台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时间,且要符合市场上有多家企业共同生产的条件。而在该国家标准出台前,市面上仅有蒙娜丽莎一家将干压陶瓷薄板进行产业化。“不是没有企业关注到陶瓷薄板,而是因为此前没有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推广难度也大,很少有企业能坚持下去。”刘一军说,而所谓工匠,在他看来除了专注,还需要坚持,“不能因为短时间内收效低就放弃。”
从零开始研制中国最薄陶瓷板
市场推广是一个难题,但背后的技术研发也并不轻松。由于国外对陶瓷薄板技术的全面封锁,刘一军和他的团队完全从零起步,“包括技术流程、使用设备、后期加工都是靠我们逐步摸索。”刘一军说。而从2006年3月开始正式攻关,至2007年9月首款陶瓷薄板产品面世,看似只有18个月时间,却是十几年的心血凝聚和技术积累。
陶瓷薄板要做到“薄、大、轻、韧”,首先得解决成型的问题。虽然仅是进行厚度改变,但运用传统的陶瓷加工技术却让刘一军屡次受挫。为了解决裂纹的出现,刘一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用传统的冲击模具,从而与科达洁能合作使用专用的大吨位压机进行配合,选用皮带牵引的新型魔术师布料成型方式。
问题接踵而来,成型问题解决了,如何保证陶瓷薄板的韧度?如今,蒙娜丽莎门板大小的陶瓷薄板能承受多达30毫米的挠度而不致断裂破碎,能90度直接推倒摔下而不致出现裂痕。除了工艺的保证,合适的配方也很关键。
而为了找到正确的配方组合,刘一军和他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增强剂,调制过不同配方组合。仅在配方的寻找上,刘一军就花了3个多月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跟着工人24小时守在窑炉前,从釉线试釉开始,跟踪每一步的参数变化。
窑炉车间的温度夏天高达40℃以上,“基本上一进去就是洗桑拿。”刘一军回忆,但对他来说最难熬的并不是温度,而是产品的出窑过程。那段时间,刘一军经常盯着生产线,看着陶瓷板的一步步成形,在生产线上移过一米、两米、三米,再到窑炉前进窑。全程没有出现裂纹,才能让刘一军悬着的心暂时放下。“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在不断优化,从之前走一米就断,到后来走到窑炉前才出现裂纹,再到如今整条生产线下来都没有裂纹,每一步其实都很煎熬。”刘一军说。
正是这样的坚持和不断优化,让蒙娜丽莎陶瓷薄板成功实现了超大规格陶瓷薄板的产业化。这也就意味着,届时,一块陶瓷薄板即可完成一面墙从地到顶的装饰。花色上的创新、尺寸上的突破及品质上的保证,也使蒙娜丽莎受邀参加陶瓷板国际标准的制订。
打造聚集创新工匠的平台
陶瓷薄板的面世,对刘一军来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逐步提升品质达到大规模产业化,是刘一军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首先是花色上的突破。陶瓷薄板最先在欧洲出现,但花色较为素雅,怎样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在市场调研后,刘一军带领他的团队为陶瓷薄板“上色”,成功把大理石纹理、木纹、书法、油画、摄影作品加到陶瓷薄板上。
在刘一军的办公室内,就嵌有一幅山水画的陶瓷薄板画。薄板上,山水的层次感跃然纸上,加上丰富的色彩呈现,保留了中国山水画的原汁原味。而这些“大胆”的花色创新也受到了国外的欢迎,“在国外展会上,我们的抛光大理石纹陶瓷薄板及瓷艺画非常受欢迎,甚至成为不少欧洲陶瓷企业的模仿对象。”刘一军说。
从此前的借鉴到如今的被模仿,陶瓷薄板为中国陶瓷行业争了一口气。这样的成绩在刘一军看来,是因为企业的创新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
座落在佛山西樵的蒙娜丽莎集团,是行业内唯一一家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三大平台于一身的陶瓷企业。而在陶瓷薄板的整个研发过程中,刘一军和他的团队得到了平台上许多高级专家的帮助。
刘一军说,陶瓷薄板的研发只用了18个月时间,也是得益于行业顶级专家的理论指导,为研发给出了方向,让团队少走弯路,“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进行探索试错。”刘一军说。另一方面,他认为,平台能积聚专家和人才,正是基于整个企业的工匠精神,“如果企业只会关注眼前的市场去赚快钱,没有一个引领行业发展的长远目光,即使招来了博士,他们也没有发挥才干的舞台。”刘一军说。
基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蒙娜丽莎的科研平台目前已吸纳了3名博士后、3名博士和19名硕士。在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下,蒙娜丽莎打造出了示范性的陶瓷薄板生产线。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线上的全自动化设备均为半封闭式,地面和生产作业场所干净整洁,“这种示范性生产线的推广,能实现工人打着领带穿着西装上班。”刘一军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