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仲永到伤魏永康,何不让“神童”合理做人幸福度日?

南方+  2016-04-09 08:58

文|墨攻

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八岁进入湖南省华容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魏永康曾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由于缺乏生活能力,读研三年后终被学校劝退。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其母曾学梅很是不解,直言儿子怎么不去死。不过,时过境迁,曾学梅终已醒悟。“是我害了他”,如今的她悔恨不已。(据前日《广州日报》报道)

媒体不约而同地把魏永康喻为现代版的“伤仲永”。在我看来,这其实差点意思。毕竟,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矣”,是因为他老子不让他学习,而是把他当成了谋取名利的工具。反观曾学梅,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在学习为王的纲领下,就差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亲自代劳了。当然了,二者父母的路数虽然不同,但效果雷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大学看望教授,拿一个西瓜当自己和女伴的晚餐,这该是怎样地不谙世事?

曾学梅自私、自利吗?我觉得是,尽管我不愿给她扣这顶帽子,我更不想去苛责一位母亲:毕竟她的出发点是为了儿子,或者说是出于一种母爱。但无论从动机分析,还是就结果导向来看,这都是一个残忍的真相。鲁迅曾经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某种程度上,曾学梅的“爱子成伤”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曾经低调,但作为神童母亲,倍有面子那是肯定的。于是当被劝退这件很“丢份”的事不期而至时,没有安慰,而是只有“怎么不去死”这样决绝而狠心的诅咒。

“3岁干着30岁的事,到了30岁你肯定还是要补上3岁这一课的”。网友的点评切中了肯綮。3岁该干什么?在我看来,就该是常常与泥土为伴,挂着鼻涕追蝴蝶。更该是三五成群,扮警察抓强盗,打闹嬉戏。可3岁的时候,魏永康在干什么?或自愿或被迫,他被拘囿在1岁时认一个字得一粒花生米这样的快感中。除了认字、读书、学习,他周围的一切都被隔绝了,在曾学梅用爱的旗号营造的真空里,没有朋友,不懂交往,虽然收获了一堆奖状与证书,却终究兑换不成思想与价值。

神童魏永康,并非没有生活技能的学习能力,只是被他的母亲简单粗暴地打断了。而一旦给他一个适当的环境和空间,他立马可以找回失落的生活本领与能力。幸运的是,除了亲妈还有干妈——魏的小学老师张锦平爱才心切,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母子情谊。亲妈不行干妈上,在她和妻子的照料下,魏永康不再把女人当蛇,也成了一个懂事的老公和贴心的爸爸。

干妈为何比亲妈强?胜在眼光与格局。张锦平笃信,人生很长,不能看得太窄,每个人都要做快乐的人。一个不快乐的人,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对社会不会有太大贡献,也太对不住自己。曾学梅对不住儿子,何尝又对得住晚来为病所困的自己?套用鲁迅的话,就放过孙子孙女吧,自己和儿子要做的事只是“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孙子(子女)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然后幸福度日,合理做人,看着他们慢慢长大吧。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麦宇旻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