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斯
2016-04-08 16:45
焦虑、抑郁、睡不着,悲观、敌意、压力大……不要小看这些“负能量”和“坏情绪”,它们很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
4月8日,第18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心内科主任医师耿庆山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成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呼吁关注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的相关性。会议还公布了不少2015年中国心血管的优秀研究结果。
“考虑到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仍呈增长趋势,预计将至少持续至2030年。”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教授说,应对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威胁,创建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环境无比重要,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环境,尤其是工作和家庭环境。
“举个例子,我们得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周围的人抽烟喝酒,大吃大喝,有高血压不治疗,有糖尿病不检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很清楚,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不能随波逐流。”林曙光说。
他还特别提醒,某种性格或行为的人群容易患病。“国外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脾气比较火爆、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喜欢竞争的人容易患心血管病;还有研究发现,悲观、愤怒、偏执、敌意、生活压力、社会孤立等都与心血管病有关。”
大约10年前,广东省人民医院成立了“双心门诊”,即心血管疾病、心理障碍咨询门诊,患者前往医院求治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将获得心理问题方面的诊疗。在接诊中,耿庆山团队统计发现,33%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医学界认为,抑郁障碍也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类似,医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具备心理问题的基本识别技术。”耿庆山说。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副主任医师王玲还提醒关注一个大家熟悉的现象:打呼噜。她说,打呼噜是睡眠呼吸障碍的一个表现。心血管疾病合并睡眠呼吸障碍发病率高,“睡眠呼吸暂停在男性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30%以上,而且随着肥胖率的升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该比例还会持续增加。”
王玲说,睡眠呼吸暂停会通过炎症、低氧、胸腔压力变化等病理生理机制,引起血压、心律心率、血糖等波动,甚至引起和加速房颤、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意外等临床事件的发生。呼吁大众关注的同时,她也呼吁心血管病医务工作者,认识与重视对睡眠呼吸障碍的合理诊治,优化临床实践,改进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诊治。
有料:中国心血管领域有趣的新研究
1.国人心血管终生危险模型公布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教授公布了国人心血管终生危险模型。35岁的男性心血管的终生风险为24.4%。45岁、55岁的男性80岁前分别有23.8%和21.9%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女性的心血管终生风险低于同年龄男性,35、45和55岁的终生风险分别为20.2%、19.9%和18.8%。
终生风险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有教育意义。因为年轻人即使有3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其10年绝对发病风险也不会很高,这容易让人忽视潜在风险。
2.如不控制,未来每3个中国年轻男性将有1人死于吸烟
数字出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项目在中国10省(区)开展,共涉及51万余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涉及长期保存生物样本的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之一。
该项目的一篇文章指出,若不采取措施,预计中国吸烟致死者在2030年将达到200万,2050达到300万。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每3个中国年轻男性中将有1人死于吸烟。文章指出,对中国来说,控制烟草是未来数十年内防止残疾和过早死亡最有效和最划算的办法。
3.每日户外多活动40分钟,防近视还可改善肥胖问题
中山大学的何明光教授等人发现,每日户外多活动40分钟,孩子近视眼的发生率减少1/3,不仅如此,肥胖、高血压等疾病也会有所改善。
【记者】曹斯
【通讯员】靳婷 杨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