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小伙廖金威家乡支教11年,将自家房子设为支教点

南方+ 记者 唐林珍  2016-03-24 00:11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早春三月,走进大埔高陂镇平原村,是日虽是周末,村中却传来阵阵朗朗书声,为安静的乡村平添了几分生机。

循着读书声走入一间民居,20多位中小学生正齐声认真诵读《弟子规》,除了朗诵室,民居内还设有图书室、活动室,俨然一间乡村学堂。这里是村民廖金威家的房子,也是他和他所创立的精诚支教团队的支教地点之一。

出生于1989年的廖金威,高瘦个子,平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浑身上下散发着同龄人没有的沉稳和成熟。今年27岁的他是梅州供电局的一名青年技术骨干,但他为更多人熟识的是另一个身份——精诚支教团队队长。

从读高一开始,学习成绩优异的廖金威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学习帮扶活动,至今11年多。他的支教也从最初的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拥有70多名成员的团队。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南方·华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廖乐年也曾加入到他的支教队伍中。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罗文燕

热心学霸高一开始支教之路

开朗、阳光、知识渊博,这是身边人对廖金威的一致评价。

“我的性格形成与我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与我爷爷对我的教育有关。”廖金威说,他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在他不到六岁时,父母就为谋生计相继到城里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留守在平原村一直到12岁,直到小学六年级他转学到城里读书,才又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童年的廖金威与很多留守儿童一样,六七岁就学会了洗衣做饭、挑水砍柴、喂鸡养鸭、放牛放羊。但与大多留守儿童不一样的是,廖金威的爷爷很重视对孙子的教育,当村里其他小孩还在嬉戏打闹、沉迷电视游戏的时候,爷爷已经带着他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教他读书、认字、练习书法。

说来廖金威也算出生书香门第,因为他的祖上曾出过进士、秀才等,爷爷在他小时候对他循循善诱,廖金威自己也勤于思考总结,上小学后他的成绩一直保持优秀,成为同学们口中的“学霸”。

因为学习成绩好,每到假期,村子里和廖金威同年级或者比他低年级的孩子经常找他讲解疑难题。每次他都很热心地帮助解答。

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在假期前来找廖金威解难答疑,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的小伙伴,从高一的假期开始,他收集整理了重点中学里一些好的学习资料,并制定简单的教学帮扶计划,开始了他的支教之路。

“最开始上课的地点就在金威哥的家里,一块小黑板,十几个学生围着他,学生们都用渴望的眼神看着金威哥,聚精会神地听金威哥讲课。”当地一个早期受过廖金威帮助的孩子说道,“上课讲解答疑对金威哥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他一个人一个时间里只能上一门课,为了尽可能给他们多解决问题,他只能给几个孩子解决完这一科目问题,又接着给另外几个孩子解决另一科目问题。就这样几乎从早到晚地上课,没两天他的喉咙就嘶哑了,但他一直没有停止。”

2007年,廖金威以629分的成绩考取了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随后,他暂别家乡到北京求学,但他的支教活动却没有停止,“每个寒假、暑假我基本都会回老家,只要回去就会帮助周边的孩子,慢慢地周边越来越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个愿意帮助引导人学习的哥哥,纷纷前来求教。”

成立团队定期开展支教活动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只有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2011年,廖金威大学毕业了,为了更好地照顾爷爷奶奶和父母,他毅然回到家乡梅州,并进入国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也渐渐开始对自己的支教活动有了更长远的规划。

2013年,毕业工作两年后,廖金威发起创立了支教团队,取名为精诚支教团队,取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此前多年坚持支教,廖金威在家乡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他所帮助过的学生、所在单位的同事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等纷纷加入团队。目前,精诚支教团队成员达到了70多人。在廖金威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坚持每年在大埔平原支教点组织开展寒暑假两期大型支教活动,每月举办学习答疑分享会。

成立支教团队,这为廖金威长期支教打下了基础,但很多困难也接踵而来。

“每次支教活动光是要解决二三十个小老师的吃住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策划、宣传、联络的问题,问题多得实在足以让人放弃。”廖金威说,刚开始家里怕他太累让他放弃,但是他最终咬紧牙坚持了下来,“我不想因为困难放弃,浇灭孩子们的希望,这对他们的伤害太大了。”

廖金威表示,他能一路坚持下来除了身边朋友同事的帮助,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在开展支教活动时,他爷爷负责给小伙伴煮开水,奶奶负责从菜园里把种的青菜摘回来,而他的妈妈是最累的,早上要早早地起来为小伙伴们准备早餐,早餐后收拾完东西又要开始准备午饭,午饭后休息不了多久又要接着准备晚饭了,“那时晚上经过妈妈房间,听到她沉沉的呼噜声,很让我心疼。”

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精诚支教团队,支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也慢慢得到解决,这让廖金威备受鼓舞。更让他受鼓舞的是,他渐渐地发现之前觉得他很凶的孩子和义工开始懂得他的辛苦,体谅他,想要为他分担;有些低年级的孩子经常问他,他们什么时候也可以像他一样去支教;还有一些家长为了每期支教活动的时间能办得更长点,提出愿意帮支教团队解决吃住的问题等。

“我始终觉得,即使我们的力量不大,我们能改变的事情很少,但是只要一个人被带动、被改变,就会有更多的人在他的带动下被改变。这个力量是无形的,在不断地积聚、壮大,只要一直坚持下去,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黄冰婧在参加两期支教活动后这样说道。

把黄冰婧带进支教团队的李子蕙继续补充道:“我们是东山中学的高三学生,现在学习很紧张,不能分身来做支教,然而支教活动做得越来越好,团队也不断壮大,这是因为威哥身边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生小伙伴,还有大学生小伙伴和参加工作了的大伙伴。这就是团队的力量。威哥用他无私的付出赋予了团队厚实的文化内涵,小伙伴们因为爱与分享的力量相聚,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我们都盼着高考后回归呢!”

大学4年背回乡上千本书籍

在平原村精诚支教点、廖金威家的老屋,飘溢着浓浓书香的图书室格外引人注目,一字排开的书架整齐地摆放着教辅、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一共7000多册。这是廖金威和精诚支教团队给乡村孩子们建的“精神家园”。图书馆的建成还得到了他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单位团委还发动全局为图书馆募集了1600多册图书。

“农村娃家里少有电脑,买书、看书是个难题。就拿我们村来说,要买到合适书籍就只能到县城买。”当地初二学生郭思燕说。为了让乡村孩子也能接触更多知识,早在发动成立精诚支教团队前,廖金威就计划成立乡村图书馆,在北京读大学的4年时间里,除了自己平时购买书籍外,他还从同学和师弟师妹中募集各种书籍,一到假期就把书籍背回家乡,供村里的孩子们阅读。4年间,他一共从学校背回了上千本书籍。

经过多年筹建,去年12月,精诚支教团队第一间乡村图书馆在平原村成立。“乡村图书馆计划是精诚支教团队目前打造的几个品牌活动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埔文化公益行、乡村讲堂计划、反哺自助计划、团队提升计划等活动。”廖金威说。

其中,大埔文化公益行活动主要是汇聚青年的力量,将文化和公益有效结合,宣传推广大埔的文化,让更多人走进大埔、了解大埔,提升活动的吸引性和收获的双向性。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以长期坚持公益支教的方式,利用寒暑假和平时周末的时间跟山区的孩子分享和传递精神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成才。

而乡村讲堂计划则以乡村图书馆为平台,定期邀请贤能、专家学者、青年榜样等向当地学生开讲,分享他们的人生阅历,传递正能量,指引、帮助山区孩子的成长成才。

“反哺自助计划就是通过在支教点培养好一批优秀的学生,实现反哺,以榜样的力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当地就读于虎山中学高二的邓秀清兴奋地说,她就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和支持者,现在她负责着虎中小分队队员的管理和辅导。

东山中学数学老师刘迪生在参加完精诚乡村图书馆开馆仪式后,极大地赞赏了这样活动的形式,非常希望在自己的家乡也能推动这些计划。因为这些计划可以汇聚整合各类资源,帮助带动自己家乡的孩子不断学习、成长,用支教的本土化推动支教的长期化。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