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费尔普斯接受南都专访:真正的创新来自基层企业

南方+ 记者 程思炜 程姝雯  2016-03-23 10:3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说,这次参与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是自己第40次来到中国。这位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长期关注中国经济问题。他称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GDP增长不能保持过去的惊人速度,但他仍持乐观态度。

3月22日,埃德蒙·费尔普斯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起到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短期内能促进投资,而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靠企业内部的创新。

谈GDP增速

经济一路平稳意味着不会进步

记者:近年来中国GDP增速放缓,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低谷,你怎么看?

费尔普斯:大家看到中国GDP增长放缓,也看到一些传统工业,如钢铁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和去库存的现象。对此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行动,其中最有力的行为之一就是重新配置资源,把过剩的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中去,比如现在被看好的服务业。中国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但某些行业产能不足。这种过剩和不足之间能通过调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我反而觉得这是值得庆幸之处。

中国经济增长不是完全平稳的,而是有上有下有起伏。大家可能期待中国经济未来能一马平川,但我想说的是,如果经济真的一路保持平稳的话,意味着经济不会出现大的变革,也不会有任何进步了。现在欧洲经济大部分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只有在停滞的时候才没有风险。中国经济在发展,自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处于健康的范畴之内,不足以引起焦虑。

过去30年可以归纳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GDP增长速度惊人。现在要做的是适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不能保持第一阶段的增长速率。总结起来我的观点就是,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市场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而要看到第二轮经济增长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谈经济活力

内生型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记者:你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提供的一些基本消费品(如住房)越来越多,而忽视了一些新消费品(如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的产出,这导致一种“无效率”,需要资源重新配置。但你同时也强调,消除这种“无效率”只能带来一次性福祉的提升,并不能提供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费尔普斯:我并不鼓励“无效率”,我是想说,一旦用光消除“无效率”带来的机遇后,那怎么办呢?从历史上看,接下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外部探索,比如开发新的海洋空间,我相信这种方式还会继续下去。另一种就是内部创新,去创造新商品和新方法,创造更好的生产方式。

记者:中国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强调经济效率的问题,那么你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看法是什么?

费尔普斯:其实这个理论我还在琢磨和斟酌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短期内促进投资的工具和渠道,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果,比如说工资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

能够长期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活力的因素是什么?那就是来自企业界和商界的一些内生型的创新。只有这种内生型的创新和活力才能帮助中国从一个普通中等收入国家走向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一个国家的经济要保持持久、长远和健康的发展,没有这种广泛、触及各个社会层面的内生型创新是无法达到的。

谈创业

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基层企业

记者:你鼓励中国年轻人创新,我们也看到中国最近几年出现很多创业公司,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费尔普斯:首先我想给你一组数据。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此前调查过世界各国企业的创新案例和创新企业的活动情况,和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和创新公司占优势。十多年前我们还做过一个国家内生型创新能力的排名,当时中国是第四名,但这两年已经赶上英国和加拿大,排名第二。因此我觉得中国已经是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国家了。

而且我一直深信,真正的创新并不是来源于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也不是从非常繁复的科学发明中得来的,真正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基层的企业。我看到真正能够推动经济创新的企业一般都是年轻的公司,例如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

我之前做过研究,虽然大部分的创新公司无法成功,但是总有一些公司能走到最后。创新公司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创新者能力不足,这就是创新的本质。

美国现在创新公司的成功率是1%,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做得好做得大的创新公司背后其实有99个未成功的小公司。但哪怕是仅仅1%的成功率,仍然能够保证新出来的创新企业获得足够的风险投资。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麦宇旻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