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平:23年尝7吨酥心糖,一眼可辨不同品牌

南方+ 记者 欧雅琴  2016-03-18 08:02

今年初,香港美食家蔡澜(左三)慕名参观徐福记酥心糖生产车间,李香平(左四)向蔡澜介绍酥心糖的传统手工拉糖工艺。 胡国球摄

代表甜蜜的糖果,是平日里一家老少必不可少的零食,也是每逢佳节互相馈赠的礼物。作为徐福记糖果中的拳头产品,酥心糖在2015年共生产了1万多吨,今年的目标则是近2万吨。目前,位于东莞东城的酥心糖生产车间已经达到日产量143吨,每天源源不断的酥心糖进入千家万户。

“市面上卖的酥心糖,我只要闻一闻,看一看外观、形状和纹路,就能辨别出哪个区域的品牌。”从1993年进入徐福记工作至今,江西人李香平已经在酥心糖的生产线上待了23年。每天上午10:30和下午5:00,他与同事们组成的“感官小组”都会对生产出来的糖果进行两次品尝、把关。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这二十多年来,他尝过的酥心糖达到7吨之多。

为学炒芝麻回老家“偷师”

做酥心糖一做就是23年,这对李香平来说,是工作之初万万没想到的。他胸前佩戴的工牌上,清楚地记录着他进入徐福记工作的日期——1993年12月12日。

“当时在东莞老汽车总站那边找了好几天工作,才看到徐福记招操作工。”李香平说,在来东莞之前,他从江西吉安交通学校中专毕业后,曾在江西汽车运输总公司吉安分公司工作了5年。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他萌生了南下闯世界的想法。

当时,徐福记在东莞建厂不久,刚开始生产酥心糖,芝麻原料都是采购炒好的成品。由于市场来源不稳定,原料里经常出现芝麻杆等异物,品质也不一,李香平萌生了自己炒原料的想法。他自告奋勇回到江西老家,在当时一家很有名气的炒货厂里学了一个星期炒芝麻的技术。他告诉记者,炒芝麻需要经过水洗、去杂质、分离、烘烤等很多工序,最难把握的是炒制时的火候、颜色,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最初,酥心糖每天的产量是3吨,完全由手工制作,而经过多年的自动化改良,目前已经达到143吨/天。从最初一线的操作工人,到现在的生产处处长。李香平自豪地说,酥心糖去年产量已经达到1万多吨,今年的预计目标是近2万吨,是徐福记最受欢迎的糖果。

工人每天“拉糖”超1600次

精制的酥心糖馅料经过炒制,2/3磨成粉,1/3打成浆,与熬煮好的芯料在80—90℃下进行包馅成型,熟练的工人需要将馅料人工叠拉七八次,一颗酥心糖的12层糖皮包馅才算初步成型。

要掌握拉糖这门技巧,一名普通工人需要在老师傅的带领下经过20多天的严格训练,才能上生产线。在生产线上的工人,每天需要反复操作“拉糖”超过1600次。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块糖果,其中的工艺却非常复杂。至今为止,酥心糖的核心工艺——拉糖依然只能靠传统的手工技法完成。

李香平说,原料的黏稠度和温度不一,这需要熟练的工人靠经验来判断拉糖的力度、时间和效果,这样才能保证酥心糖的香、脆、酥、松。如果使用机器生产,容易将糖皮扯破,产品的组织偏硬,就吃不出酥心糖酥脆松的感觉。

按理说,只要按照严格的工艺流程,就能生产出同样的产品,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原料的“个性”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口感和风味。

每天都要试吃酥心糖

每天早上10:30和下午5:00,李香平与同事组成的“感官小组”会对前一天生产出来的产品试吃。“如果产品的花生味特别浓,那就要适当调整混合原料的计量,如果是产品太甜了,就要进行配方的糖浆计量验证。”李香平说,这些都是为了保证酥心糖的品质。

李香平算了一笔账,23年来他试吃过的酥心糖加起来将近7吨。吃这么多糖会不会让身体发胖,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面相十分清瘦的李香平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原来他有自己的秘诀:一是饮食清淡,不抽烟喝酒;二是每天必喝茶,而且是浓茶,靠喝浓茶“解糖”。

尝过的酥心糖太多,李香平说,他现在对于市场上的品种一看糖的外观、形状和纹路,闻闻味道,就可以判断出来酥心糖的生产区域,“这不是开玩笑,因为每一种糖的配方都不一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基因,例如有的地方的酥心糖喜欢有苦荞的成分,有的地方喜欢添加粗粮成分”。李香平说,他会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糖酒会、交流会,以了解酥心糖最新的口味和趋势,“这样对产品也能做到心里有数”。

做消费者满意的糖

由于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酥心糖的产量成倍增长,生产线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李香平告诉记者,20多年来,徐福记酥心糖的生产线经过了数次的改造升级。

2007年,当时的生产线每天只能生产68—70吨糖。如何实行突破,满足市场需求?李香平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同事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生产线进行内部改良,将配件做了调整,优化设备结构的传动部位。仅此一项,一天就增加产量20吨。到了2008年,工厂又增加了2条生产线,将产量提高到120吨/天。

20余年的酥心糖之路,对于李香平来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品的健康要求更高。为此,李香平带领团队尝试加入五谷健康原料。但是,刚开始添加杂粮的酥心糖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导致库存积压,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随后,李香平和团队进行了反思。他告诉记者,从研究来看,内地消费者的口味偏甜,而且有的五谷成分当时接受度还不高。其后,研发团队将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将原有的4个口味逐步增加到8个,市场随之回升,在2013年产量达到2万多吨。

“看到产品受欢迎,是我最满足的事。”李香平说,近几年随着绿色健康食品的兴起,他与研发团队不断交流,建议研发了一些健康型的产品,并将酥心糖的总体甜度进行了降低。他说,自己平时周末就往大超市的糖果区钻,就为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编辑 许合鹏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