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首部原创汉调音乐剧《梦@时代》探路非遗传承发展

南方+ 记者 唐林珍  2016-03-16 08:58

 

一个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一个是在西方盛行、拥有极高人气的舞台剧音乐剧,两者相结合,会生产出一个怎样的“混血儿”?

3月11日晚,由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历时3年打造的汉调音乐剧《梦@时代》,在梅城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首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古老戏曲与现代音乐剧“混搭”,演绎了当代戏曲人在全民娱乐时代如何“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故事,碰撞出绚丽的艺术火花。观众反响热烈。

《梦@时代》是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打造的首部汉调音乐剧,也是梅州首个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文艺作品。首演后,该剧还将于3月21日—22日到上海参加2016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演出。

“这部剧的价值超越了作品本身,也为戏曲的发展课题提供了一条实践的途径,可以说是一部难以复制的音乐剧。”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沈承宙说。

“这部剧从开始创作便遇到了诸多困难,整整历时3年,这是不容易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部剧没有其他音乐剧成熟,但我们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个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梁素珍说。

传承

取材自真实故事 汉剧汉调贯穿全剧

11日傍晚,华灯初上,亮胜艺术中心全场爆满,人声鼎沸。《梦@时代》首演即将开始。

作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创作的首部汉调音乐剧,以及梅州首部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文艺作品,《梦@时代》从3年前创作以来就备受业界和观众关注。

晚上8时许,观众席安静了下来。在一曲热情的歌舞《我们的梦想》的表演中,《梦@时代》的演出拉开了帷幕。此时“女一号”恬静正瞒着剧院与小伙伴们一起商量参加选秀的节目。随后在情节推动下,剧院院长、师傅梁文清、“海归土豪”李泽豪、母亲李文绣、导演莫芳秋等角色一一登场,《今朝回到久违的家》《摘星》《我的老板是土豪》《星星在你身边》《空空的舞台》等20余首流行、汉剧、汉调歌曲贯穿全剧,并与人物对白相融合。

该剧讲述一位90后女孩恬静,从小被母亲寄养在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梁文清老师家,并拜在其门下学习汉剧表演,在师傅的辛苦栽培下成为广东汉剧院新生代的台柱子。正当剧院安排恬静作为主角重排经典广东汉剧《粉墨》之时,恬静收到了选秀节目组的晋级通知,但遭到师傅和剧院的强烈反对,在追梦过程中她犹豫、彷徨。

剧中,几代戏曲人在追梦的过程,都遇到了类似的困惑和彷徨。是坚守传统,还是迎合这娱乐的时代?几代人各有不同的理解。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舞台后辈们发现自己迷茫在了半路上;而老艺术家明白了,坚守不等于固步自封,古老的艺术同样要跟上时代的节拍。

《梦@时代》是一部具有浓郁岭南风情客家特色的汉调音乐剧。演出舞台上,戏曲音乐、汉剧唱腔与现代音乐的交融、渗透,相得益彰。其中有一段文清、文秀、恬静,师徒三代的女声三重唱,文清的汉调音乐纯粹、传统;国外生活了十几年的文秀,民族音调有些变味;而浸淫在新时代的恬静,张口就是通俗音调——三代人梦想的碰撞、事业的传承,想拆拆不开,想砍砍不断,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碰撞出了不一样的艺术火花。

“无论是剧情还是表演形式,这部剧都很不错。”65岁资深“汉剧迷”陈林惜饶有趣味地观赏完了整个演出,他表示,该剧的表演形式和剧情虽然和他以前观看的广东汉剧有很大的差别,但在整部剧的表演中,既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汉调,也可以观赏到广东汉剧的表演精髓,感觉心满意足,“节目的编排很新颖,有现代的元素也有汉剧的元素,比较吸引人。”陈林惜说,虽然他是个老戏迷,但他的子女年轻一代已经不会再看传统的汉剧了,“听不懂,看不懂”是他们对汉剧的评价,《梦@时代》大胆接纳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态,对于年轻一代应该有比较大的吸引力。'

创新

融合现代音乐剧因素 舞台艺术创作大胆新颖

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婉约的中州古韵和活力的现代歌舞相得益彰,古老戏曲与现代音乐剧“混搭”,碰撞出艺术火花,无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舞美设计和表演形式,《梦@时代》都让人耳目一新。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戏曲音乐剧之一。”沈承宙说。《梦@时代》虽然算不上一部非常精致、成熟的音乐剧,但主创班子在剧中的创意和用心,可以通过舞美形式、服装设计等窥见一斑。整个舞台,除了后部有两个中小型转台外,前部留下了非常开阔的表演区。有一段汉剧独唱《独悲伤》中,台上仅设置一桌两椅,一束高光照射下,极具写意风格。

舞台后部两个中小型的转台,其实是两座用解构方式呈现的客家楼屋,可转可停,可分可合。在恬静和归侨李泽豪的二重唱开始前,天幕上繁星点点,抒情的音乐缓缓流淌,两座客家楼屋相向而动,情、景、人融合的意境浪漫优美,给观众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梦@时代》由曾打造黄梅调音乐剧《贵妇还乡》并参与首部中英合作儿童音乐剧《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编舞的梁群担任导演,全剧20余首歌曲则由国家一级作曲、音乐创作人金旭庚作曲、编曲。

梁群坦言,这部剧从策划到现在大家具体看到的首演,整整经历了3年时间。从剧本的创作到演员前期所有尝试性的基本功训练,比如说声乐训练、舞蹈训练、剧本的修改等等,经历了几百个日夜,“我们觉得,要在老物上做新的东西,必须要有创意,必须要有新的东西赋予它当下的生命力,现代人才能接受。”

不少业界人士在观看了演出后纷纷表示,《梦@时代》的舞台艺术创作及其他表现形式无疑是大胆而新颖的,不管是音乐唱腔设计方面,还是在舞台效果呈现上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为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首次在舞台实践中引入了现代音乐剧的艺术元素,从剧本创作、导演构思、音乐设计、舞台美术到演员的表演,一改传统戏剧的面貌,现代时尚、另类别致。

当天的首演,除吸引了一大批中老年观众外,还有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这是以往传统汉剧表演现场难得一见的场面。

90后观众黄松辉看完该剧后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承与逐梦的交织,《梦@时代》打破了传统的表演方式,与时俱进。”他表示,虽然平时他也会观看广东汉剧表演,但是能让他坚持两个多小时看完一部剧的并不多,“主要是感觉传统的表演形式缺少那么一点冲击力,但《梦@时代》全新的表演形式弥补了这一点。”

“《梦@时代》是一次古老跟时代新音乐元素的接轨,这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形成的一部汉剧,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音乐剧,生动呈现和诠释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戏曲艺术真谛。”梁素珍说,虽然该剧在某些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总体来说是一部很成功的汉调音乐剧。

探索

传统戏曲融入当代语境 探路非遗传承发展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与粤剧、潮剧并称“广东三大剧种”,并享有“南国牡丹”美誉。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家灯火万家弦。在曲艺鼎盛时期,梅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唱上几句汉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多元化发展,时过境迁,广东汉剧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观众大批流失以及演出艺术家传承问题考验。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传统艺术与逐年传入的外域文化、逐年生成的现代文化之间,不断持续地发生着冲突和碰撞。”沈承宙表示,戏曲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继承传统,又纠结于观众群正在逐渐老化和消退,如何找到有效的途径从困境中走出来,这是这些年来戏曲艺术家们一直努力思索解决的问题。

“我们创造《梦@时代》的初衷是,通过汉剧和音乐剧的融合,借助现代艺术元素,吸引新生代观众,展现、发扬传统的文化精髓,让广东汉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广东汉剧传承院院长张广武表示,广东汉剧作为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古老剧种,有过高潮与低谷,特别是现在面临着年轻观众薄弱、主要观众还是中老年阶层的现状,广东汉剧想要更好地普及发展继承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近剧场、了解汉剧、喜欢汉剧,改革创新是必然选择。

《梦@时代》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不时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笑声。“观众的热情回应便是对这部戏剧最好的肯定,新老戏迷接受程度高、观众年轻化比例高也证明这部剧的改革创新是成功的。”沈承宙说,《梦@时代》既有原味的广东汉剧、汉乐的经典唱腔,又不乏音乐剧场面,再加上现代韵味的舞美,是对传统戏曲融入当代语境所作的成功探索,更是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发展的成功探索,“这对于非遗丰富的梅州来说很有意义。”

目前,梅州申报公布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38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6项,省级33项,国家级的非遗包括广东汉剧、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等。这些年来,尽管梅州市相关部门在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上政府做了大量传承保护发展工作,但这些非遗项目五一不经受着冲击和考验,陷入传承发展困境。

“如何才能把观众带入‘非遗现场’?这是我们汉剧人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应该是所有传统文化项目在传承路上要做的探索。”张广武说,固然“传承不要守旧、创新不要离根”仍是广东汉剧过去、现在和将来应该秉承的艺术宗旨,但是创新是汉剧发展的动力,“不是只唱老戏就能受到关注,千篇一律的戏剧很容易让人乏味,我们要通过创新,把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吸引过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展现汉剧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汉剧、喜欢汉剧。”

■对话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沈承宙:

建议每学期 组织中小学生至少看一次戏曲

沈承宙曾被誉为“中国音乐剧第一人”,1980年他赴美国考察西方音乐剧并率先将西方音乐剧逐步系统地介绍到我国,为音乐剧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成绩。1992年他开办全国第一个音乐剧表演中专班。

近日,沈承宙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示,他从去年开始注意《梦@时代》,对于它的创作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他看来,这是一部意义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汉调音乐剧,更难能可贵的是对非遗传承发展问题的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南方日报:作为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我们了解到您长期以来也很关注传统戏剧的发展。您觉得传统戏剧的发展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沈承宙:最大的困境是观众越来越少,现在能真正懂传统戏剧,能痴迷进去的恐怕都是比较老的观众了。如果我们不好好做工作的话,这个剧种就有可能随着这批老观众走进历史,成为真正的博物馆艺术。非遗文化的传承必须有受众,没有受众是很难传承。

南方日报:您认为,在现在的形势下,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发展传统戏剧?

沈承宙: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和西方现代的音乐剧在艺术观念上、在它们产生的年代上、在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上看起来好像很远,但是它又很近。西方音乐剧和中国传统的戏曲,都是由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曲,是熔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对演员的要求集多种艺术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的表演艺术,在这两点上音乐剧和戏曲非常相近。

像《梦@时代》这种新的剧目是就是可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来的,至少带来一种可能吧,这是一次面向年轻观众、面向市场的探索。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的好的事情,因为戏曲甚至各地的剧种生存可能面临困难,有可能出现台上的演员比台下是观众多的状况。戏曲怎么跟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新的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戏曲一种新的前景?我们戏曲有很多表演形式、手段很多源自于过去生活时代留下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新的戏曲要从新的生活提炼出新的表演手段。所以我觉得戏曲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常忠实的传承,甚至我建议教育部门要规定中小学生每个学期必须看一次戏曲,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有过这么辉煌的历史;另外一种就是让它跟今天的生活结合,让它走一条宽阔的道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梁素珍:

创新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带来活力

汉调音乐剧《梦@时代》首演的成功,引起了不小反响,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非遗传承发展的讨论。如何才能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包括广东汉剧、客家山歌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78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梁素珍。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汉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一直以来,您都不遗余力致力于广东汉剧的传承与发展,在您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梁素珍:很多非遗项目,包括广东汉剧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观众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的观众,这是一个大气候的问题,汉剧独霸天下是不可能的,现在电视、手机都可以随时了解各种娱乐消息节目,除非特别喜欢才会去剧院看戏。

南方日报:如何才能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又保持非遗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梁素珍:汉剧是几百年前传承下来的,最基本的唱腔、剧本等基本元素还是不能丢的,这是历代艺人用他们的智慧结出下的果实,更是汉剧的立命之本,失去了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水上浮萍。现在国家都重视非遗文化的发展,不管是从道具、服装都与时俱进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就拿《梦@时代》来说,这是一部古老戏剧跟时代新音乐剧接轨的作品。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领导的开明,能接纳各方意见,提供平台给年轻人进行创作,这是需要勇气和担当,同时也要肯定年轻人的创作热情,有追求的想法。

这部剧从开始创作便遇到了诸多困难,从无剧情到有故事,整整历时3年,这是不容易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部剧没有其他音乐剧成熟,但我们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个性,是一次双赢的创作,也是对非遗传承发展的一次有效探索。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罗文燕 张宇航

摄影:何森垚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