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两名援疆医生讲述援疆支医故事

阳江日报  2016-03-14 10:25

对于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传染病防治副主任医师姚正钢和精神科医师侯华成来说,这两天最开心的,是远在万里外的新疆传来消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已正式立项!”姚正钢和侯华成说,虽然离开新疆两月有余,但新院建设项目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内心一直在被牵动。

去年7月,姚正钢和侯华成作为阳江市派出的首批柔性援疆医疗队,赶赴位于南疆喀什图木舒克市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援疆工作。从南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温暖的南方到夏日火炉、冬日风霜的塞外,半年时间里,两人克服了水土不服、时差温差、饮食习惯等困难,送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经验,架起了穿越南北、横跨江海的援疆情。

为援疆把一岁女儿送回老家

援疆是姚正钢和侯华成首次走进新疆,说起当时为何会主动请缨时,姚正钢说,读小学时,课文里有关新疆风土人情的描写让自己对那里充满好奇,外加从一些援疆同学口中得到,那边的医疗水平和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需要引入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我想尽己所能去提供一些帮助。”姚正钢说,从医15年,自己连省外都很少去,一下子走那么远难免有顾虑,家人也有担忧,但坚定的信念压倒了一切阻碍。

从去年6月中旬接到通知,经过报名、筛选,再到踏上援疆之路,中间仅半个月时间。侯华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心”将一岁的女儿送回东北老家。“妻子也是医生,剩她一个人,平常上夜班的话就无法照顾孩子。”侯华成感慨道,孩子那么小,送走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

对于二人来说,去到新疆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然环境的不适应。“以前不知道戈壁是什么概念,从乌鲁木齐到喀什1300多公里路程,一路都是沙漠、戈壁,甚是震撼。”侯华成回忆说,当时正属盛夏,当地最高气温超过40℃,住所没有空调,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等原因,前半个月水土不适,吃不下又拉肚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初到受援医院,迎面而来的冲击还有,受援医院医疗用房陈旧、医药物品欠缺、医疗制度不完善及医务人才缺少等问题。“该院的医疗水平相当于一个镇级卫生院,考取了证件的年轻医生很难留住。”姚正钢说。

为尽快了解受援医院人员结构及医疗业务开展等基本情况,姚正钢和侯华成根据各自专业所长,对所辖连队传染病、精神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当时,44团医院的传染病房闲置多时,姚正钢多方呼吁、带领全院医务人员自力更生,解决了原来传染病病房不通风、容易造成院内感染的问题,使该院传染病病房重新开放,首批开放床位20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骨干队伍,是二人经常思考的问题。病房条件改善后,姚正钢每天查房、带教,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与医务人员对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对一矫正,不断提高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并每周坚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专题讲座。

“精神疾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促进康复以及防止患者肇事肇祸有重大意义。”侯华成说,受援辖区由于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此项工作一直是薄弱环节。于是,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疾控中心的医务人员建立精神病排查工作流程,带领业务人员深入连队,手把手指导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筛查、确诊、治疗及管理。

以情援疆留下温暖和牵挂

援疆期间,姚正钢和侯华成在为当地百姓诊疗过程中,也与大家结下了深厚情谊。初去时,由于当地老百姓对传染病没什么概念,不知道传播途径和后果,甚至部分认为打疫苗会导致不孕不育,所以抗拒疫苗。为扭转大家的这种观念,二人努力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对相应疫情控制提出专业意见。

让姚正钢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的肝炎反反复复七八年,一直没好,后来找到他,通过对应的治疗,四个月得到了有效控制,离开时,老人家十分不舍。

帮助受援的第三师44团医院借鉴“阳江模式”建设一所集传染病、精神病防治和康复为一体的新医院,以解决南疆地区针对精神病、传染病没有专门性规模医院的现状,是姚正钢和侯华成此行的主要任务。半年援疆时间里,他们努力提高当地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并对新院的发展规划、内涵建设、建章立制等提出意见建议,如今,听到新院建设正式立项的消息,是他们内心最大的安慰。他们说,以后如果还有需要,他们会再赴新疆。

市公共卫生医院负责人说,去年,我市作为全省7个援疆地级市之一,从该院选派了两名专业经验丰富的医师组成首批援疆医疗队,帮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医院筹建新院,第二批队员将于本月进疆,延续之前的任务。


编辑 陈妙诗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