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猴赛雷”:珠三角凭什么获环保部长公开表扬?

南方+ 记者 谢庆裕  2016-03-12 10:34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珠三角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十几年的时间取得了今天这样一个成绩,这也增加了我们解决雾霾的信心。

珠三角空气质量为何能得到部长的高度肯定?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省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

成绩提前两年完成国家考核目标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透露,从近10年(2006—2015年)来珠三角PM2.5区域年均浓度变化趋势看,PM2.5呈逐年波动且整体下降的变化趋势。2007年年均浓度处于58微克/立方米的高位,去年降至35微克/立方米,首次与空气质量“新国标”二级标准的达标限值持平,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考核目标。

此外,珠三角去年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7.1%,比2013年基数下降25.5%,提前两年达到国家“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改善考核目标要求。

趋势空气质量拐点与转型升级时点吻合

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钟流举介绍,与空气质量好转趋势相对应,去年全省平均灰霾日数34.6天,为近21年来最少。“本世纪以来,珠三角乃至广东的灰霾和监测最早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的下降拐点,都出现在2007年左右,这与我省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时点高度吻合。”

他认为,正是广东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不断强化,加快描绘出了“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环境质量同经济增长呈倒U形曲线关系)的后半段曲线,并在“十二五”时期末,使2007年后空气质量开始好转的转折点成为了真正的拐点。

探因治理力度大 讲究精细化

“短期的空气质量波动,更多是气象条件差异导致,但空气质量长期向好,‘人努力’是最重要的。珠三角乃至广东的空气污染指标降得早,首先得益于主动治理起步早,排放减得早。”省环保厅党组书记陈光荣分析。

陈光荣说,除了起步早,广东大气环境治理力度大、讲究精细化。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广东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十二五”期间又全面完成脱硝,使广东告别了工业化初期以二氧化硫、PM10、二氧化氮等一次污染物为主的大气污染。“最为关键的是,产业、能源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均超额完成GDP能耗下降任务。其中“十二五”指标累计降幅超20%,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于前列。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15.1%,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省提出走生态立省之路,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冶炼、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首超50%,经济增长质量与资源环境效益指数同步提升。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陈茜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