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重磅新政助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文稿

阳江日报  2016-03-11 10:56

社会各界对《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充满信心——

■策划动机

在2月底召开的全市民营企业家大会上,市政府正式出台《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五金刀剪产业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衡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3个政策文件。这是近年来我市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性文件,社会各界对3个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充满期待,认为其必将推动阳江民营经济提速再出发、助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为此,本报记者约请企业家代表、经济学界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这3个政策文件逐一进行解读,敬请读者关注。

政策背景

民营经济已成全市经济重要支柱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时期,民营经济GDP年均增长13%,2015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70%,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扶持是一如既往、一以贯之的”,市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阳江市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上规模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

市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稳增长来看,全市民营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其增加值由2010年368.06亿元增加到2015年87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9.8%。从调结构来看,民营经济首当其冲。全市中小企业非制造业数量占比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1.2%,不少中小企业已从早期的加工、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逐步拓展到现代服务、先进制造以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促创新来看,目前我市85%的发明专利、76%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由中小微企业完成,83%以上新产品由中小微企业开发。从惠民生来看,中小微企业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9.3%,成为我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出台过程

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文稿

市委市政府对起草《意见》等3份文件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魏宏广、市长丘志勇专门作了指示批示。由市府办牵头起草文件初稿,各牵头部门分别征求有关市领导、有关部门和企业家代表对初稿的意见建议,并将文件初稿通过政府网站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魏宏广、丘志勇分别对文件初稿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市政府主要领导又分别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家代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专题研究《意见》中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各文件起草组对各方提出的意见认真研究,对文件稿作反复修改。《意见》最后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意见》分8个部分共50条。第一部分是降低企业成本,包括暂停、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收费标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3方面内容。第二部分是解决融资难题,包括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开展融资租赁试点、支持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等12方面内容。第三部分是强化用地保障,包括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投资项目用地、给予工业企业项目土地价格优惠等5方面内容。第四部分是加快转型升级,包括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先进装各制造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6方面内容。第五部分是推动创新发展,包括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购买创新服务等6方面内容。第六部分是鼓励拓展市场,包括推进区域合作、支持企业参加外经贸活动、提升中小企业外贸水平等6方面内容。第七部分是加强人才支撑,包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等4方面内容。第八部分是优化发展环境,包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逐步推进法人“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企业投资“三单”管理模式等8方面内容。

与以往的扶持政策相比,《意见》在降低企业成本、加大财税支持、解决融资难题、强化用地保障等方面,特别是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

政策亮点

《意见》出台紧贴阳江实际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江民营经济发展一个新的春天来了。”市委党校市情教研室主任敖葵檀高兴地说。他认为,市政府发布的《意见》,体现出四大特点:紧扣中央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紧贴阳江实际、紧谋民企福祉。

一是紧扣中央精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阳江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营成本、企业进步与创新能力上。《意见》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共有六条就降成本提出了措施,并且降幅较大,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阳江民营企业最大的短板是技术进步与创新,为了刺激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下功夫,《意见》把这作为重点,在三大方面作了布置,并配以相应的资金奖励措施。

二是紧跟时代步伐。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其中,信息化发展将是一个持续性的、逐步演变的过程,而智能化、网络化则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为了让民营企业跟上时代脉搏,《意见》共有十条在这方面制定了政策,并在降费、补贴、专项资金扶持等有相应的措施。指明了民营企业的努力方向、坚定了企业的信心、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是紧贴阳江实际。《意见》在六大方面紧贴阳江民营企业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作出了较细致的布置,制定了保姆式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包括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建设用地、政府服务与营商环境、市场拓展、人才支撑等方面,扫除了民营企业发展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四是紧谋民企福祉。《意见》围绕着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和保驾护航。降收费、补贴、专项资金扶持,更是给民营企业送去真金白银,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全市各级政府携手职能部门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让民营企业能够健康加快发展。

学界关注

创新发展亟待突破人才瓶颈

“对阳江经济而言,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就是中流砥柱。”阳江职院财经系讲师杨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

杨伟分析指出,阳江经济实体主要由民企构成,想要推动经济转型,民企必须转,但政府需要出台类似的扶持政策引导他们。针对《意见》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的内容,他认为,创新不是那么微观的话题。“以前我在温州做过民营企业创新研究,当时就感觉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和企业规模结构、所在地产业情况及宏观环境等息息相关,缺少任何一环都很难推进。”杨伟说。

杨伟认为,阳江想要创新最缺的还是人才,这不仅和地处粤西的环境有关,也与阳江产业结构有相关。“我们缺乏高新尖技术产业,而目前阳江民营企业现状的是多、小、散。”他说,温州有民营经济创业园区,里面只有民企没有国企,而阳江暂时还没有类似的园区。要创新,归根结底得多引进高新尖技术企业和人才,“更重要的是,引进来了要留得住人家。”杨伟认为,创新主体是企业而非高校,因为企业有市场的需求和刺激,“当然,最好的形式还是企业和高校合作的创新成果。杨伟认为,阳江引进人才的优惠条件还要进一步加大,他说:“待遇、长远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等都在考虑范围内。所以一个地方要加强人才支撑,还得靠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这是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意见》涵盖广泛,关键是要突出重点、要真正地落地。“以温州为例。他们加快民企发展的意见很宏观,但之后在这基础上不断细化,比如第一、二、三产业各自怎么支持,甚至第三产业可再细分为商贸业、信息技术业等,怎样从资金链、人才支持上来解决民企的困难等等。阳江民营经济涵盖了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工商户等众多主体,因而相关的指导意见或支持政策必须要细化,要有可操作性和弹性。”杨伟说。

企业心声

民营企业家倍受鼓舞信心大增

广东长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耀荣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大环境下,提振企业家信心极有必要。他感慨地说,自己从没见过这样出台的文件这样一条一项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单位的,“我参加了这三个文件的讨论,书记和市长到现场听取企业家意见,针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

苏耀荣对《意见》中关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降低成本的有深切体会。他说,市旅游协会200多个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资金紧张问题,但因为中小企业没有抵押的产权,贷款困难。“这次银行方面表示可不用抵押产权,由协会推荐信誉好的企业再由协会联保,这对整个协会都是一件大喜事。”

苏耀荣谈及今年大角湾景区发展计划时表示,拿到5A牌子后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景区游乐设施和项目种类,进一步擦亮品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资金,而本次民营企业家大会实实在在解决了大问题。”

广东银鹰集团总经理、阳江五金刀剪协会会长麦桥则对《意见》提到加快产城融合充满期待。他说,银鹰集团把位于江城银岭科技园的工厂作为集团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企业转型的前景十分美好,但巨额的投入也绷紧了企业的资金链条,这次大会出台助融资的政策让他感到温暖。

部门观点

五大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综合施策,不断缩小与先进地级市差距,开创阳江市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尤其需要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要实行人员、事项、授权“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联合办理制。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家,50-100亿元企业6家,10-50亿元企业12家;推动工业扩量提质,围绕省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高精专”中小型配套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城乡商业网点,统筹布局开发城市综合体,构建完善的商贸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积极稳妥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缓释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血脉”;提高人才保障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土地保障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平等进入土地市场,加强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的用地支持。五是提升企业素质实现新突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创新组织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发挥电子商务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国内外知名度。


编辑 陈妙诗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