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价格大涨,钢铁去产能遭遇“复产潮”

南方+ 记者 夏旭田  2016-03-09 20:18

面对突然大涨的钢价,唐山正丰钢铁总经理助理王凯却愈发忧心起来。

“该死的没死掉,本来快死的现在又活了过来,连亏损最严重的厂子都在蠢蠢欲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王凯感慨。

去产能尚未落地,钢价即出现大幅上涨,停产钢企随即普遍开始复产。供需矛盾并未化解的前提下,钢价回升对过剩产能的出清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长远看,钢铁行业去产能、实现脱困转型仍然任重而道远。

涨价并非钢铁业的春天

钢价的上涨,对整个钢铁行业来说祸福难料。

春节后,低迷的钢价出现明显升温,近日更是出现了惊人的涨幅。

中联钢统计显示,从上周末开始,钢坯强势上涨突破2000元/吨,带动钢材期货现货大幅上涨。截至3月7日,钢坯价格已升至2140元/吨,螺纹钢全国均价升至2258元/吨。3月7日、3月8日黑色期货中的热卷、螺纹钢更是连续两日封住涨停。

“钢价上涨对我们是好事,但我们对此都很谨慎。可能有人在炒作,涨得快跌得也快。”在唐山正丰钢铁总经理助理王凯看来,这样的钢价就像股市一样,和往年相比很不正常。

钢铁行业“貌似”已走出寒冬,然而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则认为,钢铁的春天不会回来了。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钢铁是典型的产能绝对过剩行业。很多钢企心存侥幸希望熬过周期性调整,这并不现实。

春天难再的一个原因是,供需上的矛盾并未解决。此前不少钢企已经停产,但并不意味着产能的退出,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则预计,2016年全球钢铁需求量仍将下降0.9%,至14.99亿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和战略调整期,钢材实际消费量必将下降。他预测2015年全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6.68亿吨,同比下降4.8%。

“到各个工地上能明显感受到,塔吊并未运行,渣土车没跑起来,民工也未大量出现,工地旁的小饭馆都未开业。房地产的库存还没去掉,上游的钢铁市场哪里来的需求回暖?” 王凯从身边也并未察觉到需求的回暖。

全国人大代表、邯郸纵横钢铁集团董事长孙纪木称,今年两会上钢铁行业最关心的就是去产能。如果不去产能,钢铁市场依然严重供大于求,还会造成低价竞争,低价出口,全行业亏损的局面。

然而,伴随着钢价的飙升,停产钢企已开始大面积复工。中联钢统计的唐山164座高炉有效开工率春节前已下降到81.47%,而截至3月4日,这一数字上升至85.04%。兴隆和金马工业等去年全部关停的钢厂已全线复产,港陆亦复产450立方米高炉一座。同时,山西地区的华鑫源和山东临沂江鑫各复产一座高炉。上述复产高炉容积共计3970立方米。

这仅仅是开始。中联钢统计称,计划于2月末至3月复产的钢厂较多,其中以河北唐山和山西钢厂为主,包括新兴铸管、天钢、昆玉、宣钢、唐银、文丰、港陆、海鑫、晋钢、兴宝、三原昌鑫等,容积共计2.2万立方米。

王凯称,实际上这两年一些企业停产的最根本原因都是市场不景气,亏损太严重,而现在钢企纷纷复产,并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大概在12亿吨,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3亿吨。国务院此前公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示,将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压减过剩的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意见》的第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和倒逼机制,然而未等《意见》落地,钢铁价格即出现大幅上涨,过剩产能的出清平添了不少不确定性。

钢铁脱困任务重重

去产能是上述《意见》的第一步,而钢铁行业真正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升级仍然任重而道远。

要防范的是新增产能的反弹。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政府简政放权的推进,新增产能的项目将由审批改为备案,并且下放到了地方,地方政府将更多地承担控制新增产能的责任。

《意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

赵喜子在不久前的一项钢铁行业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地条钢工厂。钢铁行业仍有体量不小的产能处于灰色地带,其停产并不意味着产能的去除,随着正规产能的化解和钢价的回升,违规产能的死灰复燃值得警惕。

去产能为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提供了机会窗口。此前由于各个钢企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钢企联合重组一直步伐缓慢,多年执行下来,行业集中度不降反升,很多企业重组后亏损更加严重。而在去产能“瘦身”的基础上,钢铁行业的重组渐成可能。

赵喜子说,在破产重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去除产能,不能合并完报表后,产能依旧不变。《意见》就此也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重点推进产钢大省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实际上,政府一直希望钢企能“多重组、少破产”。

“一些地方和企业报名希望牵头来整合该区域的过剩产能,国家层面将予以支持。”上述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将选择一些区域进行产能整合试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麦宇旻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