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日报 2016-03-07 17:23
竹溪楼日历由惠来竹溪楼日历馆编印,该日历馆由惠来隆江镇竹湖村人林继华创办。当时,林继华将其居住的楼房命名为“竹溪楼”,“竹溪”之名,分别取自“竹湖村”的“竹”与“龙溪(惠来母亲河龙江,史称的龙溪)”的“溪”字。
林继华得先师郑文明传授通书德门,后复蒙黄星台先生指示推算日月交蚀考七政四余之经度察遁伏逆不同,于1911年在惠来县隆江镇新街创办竹溪楼日历馆。他凭自己在先师学到的学识及秘传,加上长期的经验积累,用其真知高见服务于民间,受到当地及周边群众认可并广为流传。林继华的儿子林志贤从小跟随父亲并勤奋好学,受父亲真传,其学识深博,影响广泛。现在林志贤将竹溪楼日历馆择、编知识传承其子林坚群、林坚炳。该日历馆历经四代传承,距今已达百年历史。
竹溪楼日历馆秉承先师传授,历经家族三代传承(包括先师共四代)编撰精心编印的日历、农历通书,集天文、地理、节季、时段测算知识于一体,文化价值高,学识深奥,专业性强,是十分深奥独家秘传的技能学识。除具有一般日历的功能之外,还附有历代传承的择日秘诀、学识、经验、推算编印的吉凶择日注释。且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属于多功能用途的日历;其编印的农历通书系系潮汕等地择日,避凶择吉的工具书。
竹溪楼日历馆编撰的日历、农历通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被民间广泛认可。其日历、农历通书流行于惠来及潮汕各地,还远播福建部分地区及东南亚部分华侨,深受群众欢迎。
每年年底,无论家里的台历、挂历多么精美,市民谢阿姨总是要买上一本一日一撕的传统日历,这是保留了数十年的习惯了。“传统日历有阴阳合历,记载时序节候、习俗农耕、吉凶宜忌等等,既详细又实用。”对于谢阿姨来说,仅记载着公历的新式挂历,远不如记载阴历的传统日历好用。谢阿姨的例子在时下仍然十分普遍。虽然在1912年之后,我国以格里高利历为公历,作为政府与社会的公务时间,但民间一直传承着古老的农历。因此,传统日历一直是中国民间的畅销书籍,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指南”。
在潮汕地区,惠来县隆江镇的竹溪楼日历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集自然科学与易学于一体,结合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和潮汕民俗风情,是一本地地道道的“揭阳制造”的传统日历。这本传承逾百年的日历,于2013年被列入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第四代传承人林坚群也于2015年被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揭阳造”日历畅销海内外
日前,记者来到惠来县隆江镇竹溪楼日历馆时,只见这是一幢三层楼房,一楼的门匾上刻有鎦金的“竹溪楼”字样,大门两旁书着一副特别的对联:“竹茂传声立家志,溪授业报先贤”。 林坚群告诉记者, “竹溪楼”三字是其祖父林继华的手迹,而对联是其父亲林志贤,将“竹溪”及“志贤”融入自创的嵌联,代表着家族对于传承竹溪楼日历的志向和态度。
据林坚群介绍,竹溪楼日历馆是其祖父林继华所创。清代末期,林继华得到先师郑文明的真传,学得算书历法和编写学问,1911年在隆江镇新街创办竹溪楼日历馆。因林继华的故乡是竹湖村,惠来的母亲河龙溪绕村而过,故他取“竹湖村”的“竹”字和“龙溪”的“溪”字为自己的日历馆命名。他凭自己在先师学到的学识及秘传,加上长期的经验积累,用其真知高见服务于民间,受到当地及周边群众认可并广为流传。林志贤从小跟随父亲并勤奋好学,他不仅得到父亲的真传,更博览群书,加深学习,将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他还将家族传承下来的日历打上了“竹溪楼”的商标,民间不少人买日历都认“林志贤的竹溪楼日历”。正是在林志贤的手中,竹溪楼日历的销量得到大大的提升,并委托印刷厂进行大批量生产。
竹溪楼日历馆编印的日历、农历通书除具有一般日历的功能之外,还附有历代传承的择日秘诀、学识、经验、推算编印的吉凶择日注释。且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特点,属于多功能用途的日历;在实际应用中,它顺应当地民风民俗,适应性好,成为渔民捕鱼、农家播种、商贾出差必备;择日要领系挂牌揭彩,建房、婚嫁、丧事等民俗活动所需。正是竹溪楼日历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让其在潮汕地区民间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高度好评,就连海内外潮人和福建部分地区的民众,也专程前来购买。“日历主要在潮汕地区销售,广州、深圳、泰国、马来西亚也有人来定购,每年销量有近10万本。而农历通书主要销往江西、福建、香港、台港等地,每年销量也有4万册左右。”林坚群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各式各类新式台历、挂历层出不穷,但竹溪楼日历的销量不降反升,多年来一直维持着不错的销量。
“独门技法”代代相传
竹溪楼日历历史悠久,由先古传统的历法演算延传至今,历经多代先师的实践改进,代代相传,形成独特、具体的方法和特点。其次,其学识深奥、专业性强。天文地理均须通晓,数据、技术含量大,具有严密性极强,推算难度大、准程度精深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要经受用家及民间检验,非一般人能学、能编撰。一直以来,竹溪楼日历就如“祖传秘方”一样,基本是独家传授,一般没有外传。就连林坚群一家,至今依然遵循传男不传女家规。正因如此,竹溪楼日历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推算的工作量非常大,一本日历需要一年的推算时间。编撰的过程必须十分认真,一马虎就算不准了。一个错,接下来也就全部算错了。”林坚群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日历要提前2年进行编撰,目前,2017年的日历已经编好进入编排程序,他已经着手开始2018年的日历编撰。林坚群从15岁做帮手开始,跟随父亲林志贤学习竹溪楼日历及农历通书的编撰知识,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总结,自2005年开始,他独立承担起竹溪楼日历、农历通书的编撰工作。林坚群坦言,日历、农历通书的编撰工作是一门比较精深难懂的学问,除了要有兴趣,还要有耐心和恒心,通过长年累月的点滴积累,才能逐步掌握。就算他跟父亲已经学习了二三十年,一些深奥的关键环节还需要父亲的指点。“这个要靠家传的秘诀传授,要靠前辈帮你点破。靠看书还是不行,非常深奥也很难理解。”林坚群说。
记者在采访期间,也见到了林坚群的父亲林志贤,老人年届八旬,但却依然精神矍铄。老人特意从家里的抽屉里,取出尘封了几十年的历书刻印工具,向记者演示。老人告诉记者,1978年之后,日历才采用铅字印刷;2009年之后,才采用电脑编印。在没有铅字印刷之前,他编撰好初稿之后,要用铁笔在垫着钢板的蜡纸上誊抄、刻印,然后再将写好的蜡纸拿去印刷。在蜡纸上誊抄时一点不能马虎,因为写错了一个字,整张纸就得重写了。印刷好的纸张还要一张一张地进行装订,非常繁琐,过程非常辛苦。
在林坚群的印象中,父亲林志贤聪明好学,记忆力超群。尽管祖父过世时,他只有30余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父亲却一直没有放弃家传的事业,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将其发扬光大。“他编日历非常认真,常常在凌晨2、3点起床编书至天明,因为这个时候夜深人静,不受干扰。他常常睡得很少。对这本日历,他下了很大的苦功夫。”林坚群说,父亲对家传事业的认真和执著,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和弟弟林坚炳,将家传的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声音
林志贤:
成为省级“非遗”是一生最开心的事
林坚群告诉记者,父亲林志贤一生利用自己的专长服务他人,受到当地及周边群众认可,颇有名气。常常有人送锦旗或牌匾上门以示感谢,每当此时,老人总是感到十分欣慰和开心。但最令老人开心的,还是竹溪楼日历于2013年被评为省级“非遗”。因为,在老人看来,他数十年的付出有了回报,他坚守了一生的家传技艺得到了肯定。
林坚群、林坚炳:
传承是一份责任
林坚群和弟弟林坚炳原本都各自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并分别将家安在了揭阳市区和汕头市区。林坚群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后来工作成家之后,仍然坚持在业余时间帮助父亲打理相关事宜。直至十余年前,父亲年老,林坚群彻底辞职,全身心投入竹溪楼日历的编撰工作。而林坚炳也于2009年竹溪楼日历被列为市级“非遗”后,回到竹溪楼日历馆。
提及此事,兄弟俩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这是一份传承的责任。“不能让家传的事业就这么在我们手上失传了!”兄弟俩告诉记者,竹溪楼竹历被列为“非遗”,他们深感光荣和骄傲,更感觉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家传技艺,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有一种文化叫日历
《荀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在这里,荀子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进行论述,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农业是传统中国人谋生的主业,农业生产活动直接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的时序变化极为关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协调的时间体系。这就是农历的由来。选择在适宜的时空点上行事,严格遵守自己所敬畏的天地和天地间的法则,是中国人一直遵从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在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进行各种事宜,就能获得最大的益处。中国人也围绕时序节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风俗。人们按照历法时间安排各种社会活动,农历成为一种阴阳和谐的文化时间体系。因此,专家认为,农历既是古老时间技术,也是传承华夏文明的文化时间,是中国人文化信仰与情感的时间呈现。
作为一本揭阳本土制造的日历,竹溪楼日历不仅囊括古今历法,更顺应当地民俗、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其刻画的“时间之网”与传统的潮汕文化融在一起,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关注、保护、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