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廉政建设专家:如何培养官员的领导艺术和交往艺术

南方+ 记者 刘龙飞  2016-03-05 10:05

政商关系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问题。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及至近现代历史上,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好政商关系,都是企业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现阶段为什么会发生政商关系腐化的现象?随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新型的政商关系又应该如何构建?此前,《南方》杂志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

庄德水(资料图)

从“官商勾结”到“互不搭理”

《南方》:您认为现阶段的政商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庄德水:现阶段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就是两个极端:一是不正常的“官商勾结”,二是官商“互不搭理”。

对于官商勾结,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官员与商人之间勾肩搭背,进行利益的交换与输送等。这类贪腐案例很多,背后的实质是官员与商人的界限不清晰,权力与资本之间的界限不清晰,造成了官员与商人之间的角色不分、地位不分、关系不分。部分官员商人化、商人官员化,带来了权力与资本之间运用市场化交换原则进行交易,导致了官商关系异化成腐败土壤。

官员和商人的界限不清晰,折射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够清晰。在一些地方,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造成了政府一方面是想扶持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想运用行政权力来过度干预市场,破坏了市场的运行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商人不仅仅要关注市场,更要依靠政府,于是,就出现了商人为了获得权力的庇护,获得非法的垄断利益,试图采取行贿等方式来获得官员的保护,甚至在政府里面培植自己的“政治代理人”。

此外,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官员和商人之间因为个人的利益诉求,也会出现权力市场化的行为。比如,有些官员就把自己拥有的公共权力作为可以交换的资本,以充当利益保护伞等方式来换取不正当的利益。

现阶段政商关系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官商之间“互不搭理”。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和商人从“勾肩搭背”变成“背靠着背”,这个问题现在也值得警惕。

其实,官员跟商人打交道是很正常的行为,并不是说跟商人打交道,就一定会存在这种利益行为,关键是要有合法行为的界限,有道德伦理的界限。为什么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背靠着背”的现象,我认为就是部分官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没有明确自身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不明白自身坚守的职业底线、红线在哪里。因为怕犯错误,为了跟商人撇清关系,就采取消极怠工的方式,采取相对冷漠的态度,这其实也是对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活动的一种抵抗情绪。

《南方》:今天的这种政商关系的现状,跟改革开放之初的政商关系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庄德水:改革开放之初,真正的商人是非常少的,而且在政商关系中,他们往往是处于劣势地位的。由于市场规则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商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时候,有些人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常的手段,比如说通过行贿打通关节等,被迫参与到腐败之中。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鼓励官员下海创业,官员下海潮出现,政商关系也发生变化了,很多官员直接转变成商人。他们一方面保留了公职,一方面又具有商人的身份,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来为企业服务,来为自己谋利。在这种情况下,官商是完全不分的。后来,随着中央明确提出官与商之间要划清明确的界限,官商才逐渐有了明确的角色区分。

总之,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商关系的变化过程来看,我觉得一个趋势就是随着简政放权等改革,官员的强势地位逐渐弱化,随着市场经济运行逐渐规范化,权力与资本结合逐渐透明化。

政商应该恪守职业界限

《南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成功商人,很多都是跟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的“红顶商人”。商人为什么热衷于把自己变成“红顶商人”?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官员在政商关系中的强势地位逐渐被弱化?

庄德水: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商人在经济地位上升之后,肯定要谋求政治地位。一方面,他们需要用这个身份来让自己的财富更安全,社会地位更高,需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审批权和决策权,商人也希望在政府里面有自己的代言人,能够在政府的决策里面,尽量去争取自己和群体的利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益。

现在一些地方的商人热衷于进入人大、政协等机构,很多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当然,作为创造社会财富和履行社会职责的主体,让商人参政议政是必要的,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一定要避免这种商人官员化带来的畸形的政商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官员和商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是官员的强势地位被弱化,商人变得越来越强势。现阶段,特别是我们公务员改革等措施出台之后,官员的约束越来越多,而商人掌握的资源相当大,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进步,代表了我们的市场经济正在走向完善,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就应该更多地承担服务职能,而不是从市场中获得私利。

《南方》:您认为在政商关系中,官员和商人应该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庄德水:严格来说,官员和商人只是两种职业或者说是两个群体,社会上如果出现极端的现象,比如说都去仇视商人或者都去仇视官员,甚至倒过来,都去热捧商人或都去热捧官员,这都是不正常的。

官员与商人作为两种不同的职业,应该有不同的职业定位。你选择哪一种职业,在获得这种职业带来的利益荣耀和幸福感的同时,也应该承受这个职业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应该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官和发财是两条路,只能选择一条。其实从政和经商也应该是这样,你当了官员,拥有了公共权力,就要用这个公共权力去为公众谋利,而不是谋求私利。你选择了经商,角色定位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不要想着用行贿等方式非法获得或者使用公共权力。总之,官员和商人应该要划清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另外,我们说从事一项职业,就要有职业道德。我觉得官员的职业道德应该是“要做清官,也要做勤官”,商人的职业道德应该是“要做合法的商人,也要做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人”。当官员和商人都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恪守自己职业界限,追求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之时,政商关系的健康发展才会成为现实。

官员要赢得商人的尊重和理解

《南方》: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过程中,官员应该怎样跟商人打交道?

庄德水:我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国家要加强制度规范,要让政商交往之道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还是遵循潜规则。二是从官员个人来说,要坚守自身的底线和红线,同时还要学会与商人交往的艺术。

在制度规范方面,从整个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能够用制度约束政府的权力,政府的权力不能再任性下去。从领导干部管理角度来看,既要约束领导干部自身行为,也要约束好领导干部身边的人,包括亲属、配偶、子女,不能在管辖范围内利用手中权力去拉项目。要建立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避免官员受到商人的利益输送,甚至政策被某些商人影响。

在官员个人方面,首先,官员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红线,不要跟商人勾勾搭搭,不要因为一己私利,出卖公共利益,要树立服务意识。其实很多企业家并不希望利用行贿或者腐败的手段来经营,他们希望政府能营造出一个比较和谐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个创业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或者政府官员采取了一定的要挟行为,甚至采取了怠政懒政的行为,所以某些商人不得不采取见不得光的手段去有求于政府部门。

其次,官员要培养自己的领导艺术和交往艺术。要学会面对企业精英、市场精英,跟他们畅谈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向他们灌输政府的理念,包括政府的规章制度等。坚定的底线,加上良好的沟通艺术,往往能够赢得社会公众,也能够赢得商人对官员的尊重和理解。

再次,官员应该善于听取商人的诉求。比如发动商人来参与社会责任的建设,让企业也参与到政府的廉政建设中来,让企业主能理解政府的政策,理解政府营造好的营商环境的决心和想法。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就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政商协力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政府商人合作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很多大企业的老板,都是政府的座上宾,关键是政府官员应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从这点出发,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管好自己的“朋友圈”。

【来源】南方杂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 陈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