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小妍 严慧芳 陈海燕
2016-03-05 10:11
3月5日11时43分,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我们将在阴雨天中迎来惊蛰。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农谚有“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的说法。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值“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5日,粤北市县多云到阴天,有阵雨局部中到大雨,其余市县多云到阴天,有分散阵雨。早晨大部分市县有轻雾。最低气温:粤北市县13~15℃,其余大部分市县16~19℃。广州:多云间阴天,有轻微灰霾,早晚有轻雾,间中局部有小雨,气温介于16~25℃,相对湿度60%~90%,吹轻微东南风。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相传“雷神”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一侯: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有人认为,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比喻,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入味为酸,对应五脏为肝,顺应自然界生长生发之规律,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惊蛰节气前后,要如何养生呢?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张蕾指出,惊蛰前后,回南天将至。这种潮湿的天气往往会引起或加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系统和骨关节系统等多方面疾病。
因此,惊蛰季节应当护肝健脾,少食酸性食物,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护肝养胃作用的茶饮或汤水来增强体质。张蕾推荐了以下食疗方:
枸杞茶:取枸杞10克,加热水冲泡即可。此茶适于肝肾亏虚、病后体虚、老年体衰者饮用。对长期使用计算机而引起的眼睛疲劳尤为适宜。
蜜糖红茶:红茶叶5克,放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加盖焖片刻;调适量蜂蜜、红糖。每日饭前各饮1次,能温中养胃。此茶适用于春天肝气偏旺,脾胃功能不佳。
护肝花茶:黄芪6克,玫瑰3克,佛手片3克,混合为花茶,日间冲泡饮用。能缓解疲劳嗜睡、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表虚自汗等症状,起到中气通畅,养肝的目的。
银耳淮山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克、银耳15克、淮山20克。
做法:把排骨、淮山洗净,银耳用水泡开。将排骨、银耳、淮山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用高火煮10分钟,改中火再煮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胃益气,适宜慢性胃炎见纳差、乏力者食用。
淮山薏米生鱼汤
材料:生鱼1条、淮山15克、薏米15克、陈皮一小块、瘦肉100克、姜3片。
做法:洗净宰好的生鱼,斩成几段;淮山和薏米洗净;陈皮用清水泡软,刮去白瓤;拍裂一小块姜,热锅,用姜块在锅上擦一遍,放两汤匙油,待油六成热下鱼,煎至微黄;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煎好的生鱼和其它材料,武火煮沸,转中小火煲一个半小时,下盐调味即可品尝。
功效:健脾去湿,养阴补虚,解春困。
荠菜豆腐汤
材料:荠菜150克、豆腐150克、干香菇20g等。
做法:豆腐切方块,香菇用温水泡发切条、荠菜洗净切段备用。加入适量水,烧开后放入豆腐、香菇,调入盐,搅拌均匀,盖上锅盖。加入水淀粉勾芡,待汤汁变浓后淋入芝麻油即可。
功效:常吃荠菜可利肝气,能够明目,吃荠菜对脾气暴躁、血压增高的高血压患者有好处;有凉血止血的作用。豆腐与荠菜搭配,不仅十分美味,还很适合春日养生防病。
祭白虎:化解口舌之争
广东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说法,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绘制黄色黑斑纹的纸老虎。
有些地方的土地庙里会有老虎的图腾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猪油擦老虎的牙齿,使其难以出口伤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争。
打小人:寓意驱赶霉运
港剧中常出现“打小人”的场景:一个老年妇女,坐在地上,拿着一只鞋敲打纸做的小人,嘴里还得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
“打小人”也是惊蛰当天南方仍然存留的习俗之一。人们在纸上画好类似人形的东西,以之代替内心痛恨的人,同时以小棒槌等物进行击打,寓意赶跑小人,终年便不会再有什么霉运。但有民俗学专家表示,类似这种习俗都带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属于在旧文明程度不高时的解决办法。
吃炒虫:主张早期灭虫
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客家民间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惊蛰这一天,、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故俗语称“炒虫炒豸,煞(煮)虫煞豸”。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因此客家先民主张早期灭虫。惊蛰日,汀州客家还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饺吃的习俗,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
【整理/制图】杨小妍
【摄影】陈海燕(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