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记者 刘秋宜 2016-03-04 16:37
由于门诊量日益增加,清远儿科医生也愈发紧缺。 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 摄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为解决儿科医生荒问题,教育部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前移,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此外,还将进一步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到2020年达到在校生1万人。
儿科医生短缺,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儿童医院少、儿科医生缺、孩子看病难……在刚刚闭幕的清远市“两会”上,儿科医生短缺堪忧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面二孩时代来临,清远即将面临新一轮的儿科医生荒。清远市政协委员、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李会平表示,按职称规定要成为真正儿科专家,至少是儿科副主任医师,整个清远市不超过50名,而且大多数在市区大医院,清远市基层医院及欠发达县级医院没有儿童专科。李会平呼吁,清远市政府应对凡是开设儿科的医院进行政策扶持,根据工作量及考核确定补偿具体标准,补偿的费用一方面用于儿科门诊或住院部建设,另一方面用于儿科医务人员超劳务和风险补助。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秋宜 策划:程君
患者
疾病高发期,三家大医院都挂不上号
平时,儿科医生短缺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不明显。而一旦到了春夏之交,天气忽冷忽热,雨水增多,手足口病、流感、呼吸道感染病等流行性疾病一同来袭,儿科医生荒更为明显。
肖女士家住清远市中山公园附近,距离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和清远市中医院仅有一步之遥。“早上9点多,孩子体温骤然上升,都快烧到40度了。”肖女士赶紧带着小孩去市妇幼保健院挂号,却被告知儿科门诊一整天的号已经满了,随后,肖女士跑到中医院,也面临挂号已满的问题。
肖女士告诉记者,无奈之下,她只得开车10多分钟,从旧城来到新城的市人民医院挂号。她没想到的是,市人民医院的儿科患者更是扎堆,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护士站护士表示“号拿完了”。得知肖女士的情况,一位医生表示可以临时加号,可是前面还有20多人在排队,换而言之,医生估计要忙到中午1点多才能帮肖女士的孩子看病。
“前面的病号都在发高烧,都很严重。”肖女士寻思着,也不好占用“绿色通道”,于是带着孩子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陈阿姨也曾多次经历就诊难题。陈阿姨的孙女此前一直咳嗽,可是白天一直挂不到号,陈阿姨就在晚上挂儿内科急诊,“没法子,一直挂不到号,我又不会微信挂号。”
记者了解到,2014年底,清远市人民医院正式专设儿内科急诊,24小时开诊,由8位具有丰富儿科经验的专家和医生出诊,配备具有丰富儿科经验的护士30多名,其中急诊医生和专家5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白天儿科挂号太紧张,有些患者不得不晚上挂号。
医生
门诊量剧增,喝水都怕耽误看病
由于门诊量日益增加,对于医生而言,因为工作量繁重,连水都舍不得喝几口,怕上厕所耽误时间。清远市人民医院儿内科门急诊医生付志萍表示,有时候看完20个病号,才来得及喝一口水。
付志萍介绍说,高峰时期,儿科急诊有个同事下午5点半到晚上12点看了146个病号。
“只是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误时间。”在付志萍看来,少去一两次厕所的时间,可以多看一两个病号了。
儿科医生忙起来吃饭经常也没个准。“儿科的季节性很强,比如腹泻、感冒多发的季节,病号就尤其多。家长们也是带着孩子大老远过来,所以我都把上午的病号看完再吃中饭。”据了解,根据医院规定,儿内科门诊一上午规定看的病号最多不超55个,如果一个病号5分钟,共需275分钟,上午上班时间是8点到12点。“如果遇上疾病高发季节,满号的时候,中午都不能按时吃饭了,还不算上临时加号的呢。”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部主任医师李会平一直关注清远儿科建设。李会平表示,给孩子看病一直是清远市不少家长头痛的事,“排个队,挂个号”,就要等上个大半天,有些专家门诊还根本挂不上号,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儿科专家,因为按职称规定要成为真正儿科专家,至少是儿科副主任医师,整个清远市不超过50名,而且大多数在市区大医院,“清远市基层医院及欠发达县级医院没有儿童专科,只有儿内科,儿科业务水平不高,群众经常埋怨看不好小孩病。”
李会平介绍说,2015年全市儿科门诊量和出院人数创历史最高,2016年估计还会增多,特别是现在二胎政策已经实现,“对清远市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来说,看病是件困难的事,清远现有的医疗条件无法满足广大儿童就医的需要。”
难题
不重视儿科建设,儿科医师转行
在住院部儿内科,床位异常紧张。市人民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林冬云介绍说,去年4月以来清远雨水逐渐增多,尤其在5月进入汛期后持续降水大半个月,导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流感等流行性疾病高发,各大医院门诊量暴增。进入五六月份后,小朋友感冒发烧案例激增,儿科门诊量日均达近900人次。6月1日,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939人次。记者梳理监测数据发现,6月1日至5日,其中有3天的门诊量突破了900人次。
由于患者剧增,医护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儿内科医生每天都要看诊80—100人次,中午班仍然在延续,甚至有很多患者晚上前来就诊,医院不得不安排三个医生值晚班。而在住院部,病床也不断在增加,最近就增加了20张床,数量多达144张,可是还不够用。
广东是全国的儿科大省,总共有8200名儿科医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即便这样,儿科医生还是比正常配置缺了3/4。
在清远,同样也是如此。李会平表示,如今,外来青年进入清远务工越来越多,以及群众生二胎的比例不断上升,也就是说总体上儿童数量在逐年增加,势必造成儿童患者增加。可是,相反,由于儿科具有风险大、收益少等特点,造成医院领导层不重视儿科,儿科医护人员收入低,已有的医院儿科也在人为萎缩。
李会平分析称,这主要是因为,医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儿科问题不过是医疗商业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有钱就做,没钱不做,“加上儿科的特点,儿童表达能力差,不会说,相对成人来说发病急、慢性病少,诊断难,检查少、用药少,经济效益差。”
“近年来儿科的医疗纠纷在逐渐上升。”李会平直言,清远儿科医师也纷纷改行,这势必造成儿童患者看病更难。
与之对应的是医院招不到新的儿科医生。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清远市某医院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统计,平均每年每间医院有2名儿科医师离职,最近这几年,都完不成儿科医生的招聘计划,而且情况逐年严重,有时甚至只完成原计划的一半左右。
呼吁
政策扶持基层医院发展儿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儿科医生表示,儿科是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高危科室,儿科工作量大、工作风险高、工作压力重,效益却在全院排名靠后。
业内人士表示,在所有的临床科室里,儿科难度最大,涉及的专业最广。培养一个儿科医生的周期是11年至13年,到30岁的时候才基本成熟。经过5年的本科和3年的研究生学习,儿科医生毕业进入医院后还要再接受5年左右的培训,才能够独自出门诊。完成上述过程的医生才有机会进一步考取中级职称,而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等硬件要求,也要花费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一名儿科主任医师需要15年至20年的时间。
此外,医生还要面临医疗风险大、担心医疗纠纷多、担心患者家属不理解等诸多难题。相比其他专科,儿科的诊疗风险更大一些,医生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激烈的医患纠纷。在儿科,医护人员被患者家属打骂的情况屡见不鲜,护士扎不进针、孩子的病情发生了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医护人员挨打挨骂的原因。
“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通过全市调研,只有市妇幼保健一家,相对而言,全市各县级人民医院都成立了成人重症监护室(ICU),这明显反映了对儿科的不重视。”李会平认为,为避免儿童看病难发生,加强儿科建设已摆到了议事日程。李会平建议,第一,清远政府应对凡是开设儿科的医院进行政策扶持,根据工作量及考核确定补偿具体标准,补偿的费用一方面用于儿科门诊或住院部建设,另一方面用于儿科医务人员超劳务和风险补助。
第二,加强中心医院以及基层医院儿科建设,重点倾斜基层及欠发达地区。市、县、镇三级财政加大这方面专项投资,同时鼓励包括外来人口较多镇发展儿科专科,以缓解市级医院儿科压力,同时满足应对日益增加的儿童医疗保健需求。
第三,加强对儿科专科系统管理,其中包括医务人员思想建设、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晋升晋级、上级医院进修、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儿科医务人员生活等,以稳定清远儿科学科队伍和人才贮备积累。
■专家视点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
提高儿科医生社会地位
廖新波认为,小孩看病爆棚,一号难求,问题不在号源,而是我们如何找医生看病,也就是医生在哪里的问题。廖新波表示,在现有的制度下,多建儿童医院的意愿不可行,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与提高儿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儿童医院的多少问题。
“要考虑儿科医生的出路问题。”廖新波表示,所谓出路,无非就是待遇与就业环境,待遇与我们公立医院的分配制度和医保的支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公立医院的分配制度完全处于“分产到户,自食其力”的状态。儿科病的特点之一就是起病急、病程短,更多的是靠医生的判断能力,但这种“看不见”的价值往往不被人们认可。因此,儿科医生的价值与其他医生的价值一样基本被“抹杀”,加上儿科医生依靠检查、药品“维生”不如其他专业,“创收”能力差,待遇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越到基层越明显,也造成了儿科医生大多数只能在专科医院或大医院谋生,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可即使在专科医院或大医院,他们也只能是通过“薄利多销”来维持“体面”的收入。正是由于不完善的“市场”、医疗资源的配置无力、过度的集中等,造成了当前儿科实际的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