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水车窑:穿越千年的南国青瓷

南方+ 记者 黄思华  2016-02-24 15:02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收藏的《布纹胎“五福罐”》。

梅县水车窑“青釉水盂”。

水车窑,又称梅县窑青瓷,是客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器皿,兴盛于唐代中晚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的出现是梅州手工业史和外贸史的里程碑,更是客家文化史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然而,因为时代久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水车窑青瓷早已难觅身影,所以在梅州并不为人所熟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梅县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等处唐代窑址被发掘,水车窑慢慢受到关注。

2008年,水车窑在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梅州国宝”,引起收藏界轰动。

专家认为水车窑器型硕美,釉质好,制作技艺独特,堪称瓷器精品,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水车窑的制作工艺有何独特之处?它的文化价值又在哪里?为何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消失?

1.技艺源自中原 兴盛于丝绸之路

梅县水车窑属于传统青瓷。在梅州市侨批(华侨)档案馆中陈列的唐代青釉四系罐,就是在《寻宝》节目中被评为“梅州国宝”的水车窑。据馆长魏金华介绍,这件水车窑器型硕大,釉面干净、莹润,片文美,玻璃质感强,远处一看,瓷器的表面就像刚刚出炉一样,一点也不像一千多年前的物品。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带来了很多的生产技术,其中就包括很多陶瓷技术。先民们在梅江河边造了一个个瓷窑。而在唐代,梅州还是属于潮州府管辖。明代之前,梅州的手工业均无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根据考古专家的数次考察发现,从唐代开始梅州地区就有了陶瓷的出现。且很多水车窑都出土于唐墓,陶瓷发展史中也有窑址可考究。

唐代时期,有名的瓷器都在北方。但水车窑的制作工艺水平得到了梅州收藏界的认可,被认为已经达到了当时全国的工艺水准。唐代水车窑和当地的日用器物区别不大,非常难得。要知道,在当时,水车窑是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用器,非常普遍,并不是很高档的瓷器。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也曾评价说,“唐代水车窑的制瓷水平已经达到全国的制瓷水平,和北方窑口的工艺差不多,甚至有些产品已经超过了北方窑的制作工艺。”

“制作如此精美的瓷器,在唐代理所当然被列为梅州地区乃至粤东一带的瓷器之首。”魏金华说。因而也成为外销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泰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今朝鲜、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泰国等地,都出土过唐代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广东梅县窑及唐三彩。

广东考古专家杨少祥在《广东唐至宋代陶瓷对外略述》中,对水车窑远销海外的观点也加以说明,“东广唐代生产外销瓷的窑厂,目前所知有潮州北郊、新会官冲、梅县水车……”梅县水车镇位于梅江边,水路交通便利,通过梅州可达潮州,而潮州港则是当时粤东地区的对外贸易港。加上梅州紫砂陶土、瓷土、钾长石、稀土等自然资源丰富,梅县水车地处粤东山区的梅江河畔,该地陶土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因而很快地就发展起来。

说起“梅县水车窑”这个名字的由来,一开始有很多种叫法。上世纪80年代之前,水车窑的价值还未得到认可之前,名字很多,如“梅州窑”“客乡青瓷”“唐宋客乡窑”等。1983年,专家在水车镇到畲江一带挖掘出不少水车窑的瓷器,是这个地区的一个名片。且周边地区也有其它不同的瓷器,为了区别地区之间的工艺差别,因而最后定名为“梅县水车窑”。

2.鼎盛于唐朝 没落在宋朝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文化最繁荣,对外经济开放贸易最发达的时代。唐王朝建立后,确立了一整套开明的政治制度,实施对外开放贸易交流的策略。魏金华认为,梅县水车窑的产生、发展、兴盛,与唐朝我国开明的政治制度和对外开放的灵活政策及盛唐文化、教育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靠着远销海外慢慢兴起的水车窑制作,却在宋代之后慢慢凋落,在明朝已找不到太多的踪迹。历时300多年,其应用的先进制瓷工艺和瓷器产品的品质与同时期全国最著名的窑业处于同一水平,领先于广东各地窑场,为唐代广东地区制瓷之最,创造了古梅州制瓷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出口外销瓷最繁荣的辉煌历史。为何工艺制作这么高的水车窑会消失?魏金华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潮洲窑的兴起。“潮洲窑和水车窑一样,大多呈青色玻璃质釉为主,制作工艺相似。但潮洲窑产品普遍釉色偏黄,可以看出是同脉相传。”

梅州毕竟远离大海,地处山区,运输成本比较高。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大量的陶瓷产品,因而货物非常重。而潮州毗邻海港,从这里拿货直接出海,明显更加方便。因而,后来潮州瓷窑慢慢发展壮大,水车窑的技工因为没有活干而陆续离开。“古代制窑最关键的就是工人,因为瓷器的火候很难掌握,全靠工人的技术和经验,因而一旦没有了工人,制窑业也发展不下去。”梅州收藏家张伟忠说。

被潮州窑取代后,水车窑失去了外销的渠道,当产品面向小范围的需求时,由于后劲不足,当地制瓷业难以继续发展,一个个窑口也陆续关闭,余下的几个也只能依靠内销勉强存活。在出土的窑址地层中,出土的器物有碗、碟、杯、壶、罐、盂等,可以看出当地人的用器基本为水车窑。

水车窑研究专家谢映明在《天人合一》一书中提到,在唐初,水车窑还稍显粗拙,多施釉不到底,即半截釉;中唐以后技术才日趋成熟,多施满釉;晚唐后期至宋初开始变化为瘦小灵巧。“道通天地有外形,思入风云变态中。”

虽然水车窑器具灵巧,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改良和创新,就被后来居上的青花瓷所代替。魏金华说。他认为,水车窑消失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后来彩瓷、粉瓷的兴起。色彩丰富,造型多样,不管是观看还是使用都更有优势。而单调的青瓷不再受老百姓欢迎,进而没有传承下来。从明朝至今,青花瓷仍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瓷器。

釉面清纯,极少纹饰,朴素古拙,形体婉约,透过水车窑这个青瓷艺术品,我们看到了客家文化的另一面神奇。然而如今,在镇子里觅不到任何青瓷的影子,倒是满街可寻用藤、竹、木等为原料的工艺加工小作坊,上了年纪的妇女坐在阳光下认真编着小花篮样的东西。“以前家家都有,大家都不认为这东西会值钱。当然也有一些好的东西,只是很少,很难碰到,在外面瓷器拍卖会没有这东西卖。”水车镇上,难得碰到一位了解水车窑的刘伯,却也没有真正见过水车窑。

3.昔日南国青瓷 今日民间国宝

水车镇位于梅县南部,梅江河自西南向东北穿流而过。水车窑旧址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早已失去踪迹。沿着梅县水车镇往茶山村方向,在一座桥的右边,竖立着一座座民房。据当地人说,旧时水车窑址就在梅江岸边,就在如今民居和小竹林的位置上。

水车窑是何时引起社会关注的?谢映明介绍,20世纪70年代,在农田基建工地屡屡挖到唐墓,发现青瓷陪葬物。上世纪80年代,广梅汕铁路建设前期,有很多民间的坟墓里挖出了青瓷器物,引起了政府的重视。1982年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冯先铭到梅县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等唐代窑址现场考证,证实畲江镇唐墓发现的青瓷是唐代生产。

水车窑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历史年代久远,目前,世界各国及我国博物馆藏有像水车窑年代这么久的青瓷不是很多。“我参加了全国各地的展览,里面80%的东西还是以陶瓷为主。最早的丝绸之路留下来的陶瓷大多是在宋朝,保留下来最早的就是南宋的,唐代的陶瓷屈指可数。”魏金华说。

其二是器型美观,观赏性强。说一个瓷器“本质”好,便是指制作的泥质要好、工艺要高。一般来说,瓷器的烧制要在1250度到1300度之间,而当时温度的掌控全凭工人自己。水车窑在古代陶瓷领域能够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当时的技艺分不开的。2008年,CCTV的《寻宝》节目走进梅州。水车窑在众多的名贵字画、瓷器、木雕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梅州国宝”。当时,很多的专家认为,水车窑能经历上千年的磨洗,却依旧非常漂亮,可见当时工艺之高;且保存完整,器型美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三是如今存量稀少。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人都不了解水车窑,刚开始要么就被不知情的农民丢弃、毁掉,要么就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廉价买走。直到21世纪,一些专家、学者在报纸和书籍上发表有关水车窑的文章之后,才引起了广泛注意。由于水车窑是存在于千年之前的瓷器,且在当时只是普通用器,一般的老百姓家中几乎没有特意留下。据专家介绍,现存的水车窑应该不超过两百件,而且99%是古代的墓葬品。

其四是非常具有梅州地域特色。对于水车窑的价值,客家文化研究学者熊青珍认为,陶瓷是一种材料,如果将“客家文化”引入青瓷艺术中去,对于形成独特的客乡青瓷文化将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客家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梅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考察者和投资者也越来越多,用青瓷艺术去表现它,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新的延伸。

■链接

部分工艺全国领先

制瓷技艺的提高是瓷器发展进步的标志,制瓷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瓷业的进步。瓷品的质量取决于该窑场是否掌握和运用了本时代有代表性的先进工艺。梅县水车窑制瓷工艺技术与中原及江浙一带的陶瓷工艺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注入了来自中原客家先民的知识技术,使得水车窑的大部分工艺技术与全国各地著名窑场处于同一水平,有的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水车窑其制瓷先进工艺除原料粉碎、淘炼、成型技术的普遍提高外,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较以前有很大改进,如普遍施釉土技术等,最为突出的工艺成就和贡献是匣钵装烧技术的应用。匣钵的创用,使我国越窑成为一代名窑,并促成了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的新发展。值得称道的是,敏锐、聪慧、善于吸收运用先进手工艺技术的梅县水车窑匠人几乎是同一时期采用以上所列的先进制瓷工艺的,以至于水车窑成为广东名窑,创制出被誉为“南粤秘色瓷”的青瓷名品,并名扬东南亚各国。其中最突出的技术是水车窑的制胚成型技术。中唐时期,梅县水车窑匠人已熟练掌握了制胚技术、其瓷器成型规范,器型规整,尤其是罐、水注、执壶、碗等精品,胎面光净,釉层均匀,构廓流畅,制作十分工整。

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烧造,瓷器釉层的颜色、光泽、表面形态等都与烧造的温度和气体氛围密切相关。可以说,烧造是制瓷过程中最终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一步,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水车窑的烧制技术使用的是中唐时期最新、最先进的匣烧技艺,匣砵装烧可是起身不留任何支撑烧痕,器体光洁美观,这凝聚着我国古代客家先民的辛勤劳作、聪明才智、追求与梦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摄影:何森垚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