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民俗闹元宵:舞香龙驱灾、龙狮祈祥瑞、春牛祝丰收

韶关日报  2016-02-20 10:02

  ▲舞龙狮。 张伟 摄

  ▲舞春牛。 张伟 摄

每年农历的正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韶关,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着自己的传统,各种带有浓郁民俗风味的传统文艺节目令人们沉浸在一片欢天喜地的节日气氛。

南雄:舞香火龙驱灾祈福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雄舞香火龙是粤北元宵节的一大特色,经历史的发展、衍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舞龙艺术特征沿袭至今,有长达300多年的历史。

舞香火龙是当地村民闹元宵的一个主要节目。每年的元宵佳节,也就成了香火龙“抬头”的喜庆日子(当地人称“闹春”)。元宵这天,夜幕降临后,在开阔的打谷场上,18个庄稼汉紧张有序地同时燃香、插香,约在15分钟内在两条龙身上分别插入1600至1800条香火。插香完毕,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一老者站在场地中央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双龙入场,两列舞龙者双手举着火龙,脚下按方位踩着“龙、虾”步法,缓缓登场。舞龙套路有“双龙戏珠”、“跳跃龙门”、“双龙出海”、“云游四海”等,表演场上,飞舞翻浪、争相斗艳的双龙灵活异常,夜幕之中,只见香火不见人,令人叹为观止。

乐昌:舞龙狮祈风调雨顺

乐昌独特的舞龙灯狮子习俗起源于何时,并没有详尽的资料可考。舞龙灯狮子各有各的规矩:首先在龙狮队伍中选出一个先行者,把贺年帖呈送某村庄,作为开路先锋,好让村人有所准备。某村接受了贺帖,龙狮队畅通无阻。

龙狮队进村时,一定要让龙队先舞,狮队跟在后面——因为龙是腾云驾雾之大瑞物,狮子是“小字辈”。大村庄有两个门楼和宗祠的,龙狮队一定要先到老门楼老宗祠拜年,后到新门楼、新宗祠。龙狮队到各家各户拜年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然后唱上几段吉利的“恭贺词”,如“锣鼓灯来喜洋洋,红花上挂在厅堂;庆贺新年行好运,一年四季都平安。”“手拿红花喜洋洋,红花上挂在厅堂;两边插起龙与凤,来年中得状元郎。”

粤北:舞春牛祝五谷丰登

锣鼓响处,一支喜庆的队伍走了出来:媒婆盛装在前,新郎骑牛,新娘乘轿随后,伞、扇紧跟,唱喜者前后穿插,担花篮者押后。圆场后,唱喜者清唱山歌,一片欢腾,十分灵活。唱完一段,锣鼓再起,队伍圆场。

“舞春牛”一般从腊月开始筹备,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扎成春牛,并绘上图形。整个春节期间,因有了“舞春牛”的活动,到处锣鼓炮竹声,非常喜庆热闹,同时,客家民间小调也得以通过这种活动得到丰富、提升、发展,广为流传。

由于流传年代久远、深入民心,近年韶关市一些县、区每逢盛大节日,都组织“舞春牛”游演,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很大欢乐。

浈江区的“舞春牛”以五里亭村春牛队为主,表演队由十多人组成,1人舞牛头,1人舞牛尾,一人扮耕夫(主角),一手扶犁一手执鞭,另有一人扮看牛仔;四妇女扮花旦,肩挑木桶(也有挑花篮的),其余人击乐,乐器有锣、钹、鼓、二胡,主要演奏“春牛调”和“十点梅花”。“春牛调”用二胡弦乐演奏,旋律抒情优美,带有本土客家山歌味,唱的是《十二月花》和《二十四季节》。

编辑 李幔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