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日雨水,看看这些习俗

南方+ 记者 杨小妍  2016-02-19 07:44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今天13时34分,迎来雨水节气。

雨水一到,春回大地,田野一片生机,正是九九歌中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时节。在春雨脉脉含情中,柳丝开始含烟,待柳烟成阵,便春色撩人了。

19日,我们将在小雨中迎来雨水节气。

受弱冷空气影响,广东省气温小幅下降2~4℃,粤北、粤西市县有小到中雨,其余市县有小雨或零星小雨。19日早晨最低气温:粤北介于6℃~10℃,其余市县9℃~14℃。

广州,阴天有小雨,气温介于13到17℃之间,相对湿度介于70%~90%之间,吹轻微的偏北风。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一候獭祭鱼。

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二候候雁北。

此时南方天气暖,大雁自南向北飞。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三候草木萌动。

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注意,是萌动,还没有萌芽呢。

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时节,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多吃些诸如韭菜、鲫鱼、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小米等食物。

其中豆苗和荠菜被称为“雨水节气最佳食物”。

为了健脾祛湿,预防“倒春寒”引起的内脏郁热、人体贪凉的问题,在饮食上要保持中庸和均衡,吃热饭热菜,保持五味不偏,少食生冷之物,同时要慎吃辣椒、白酒、羊肉等性温、性热的食物。

占稻色是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的习俗、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花来占卜这年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最低。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

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不好,米价将贵。“花”与“发”语音相同。有发财的预兆。

后来爆糯谷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开始渐渐淡化,因此演变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馅习俗。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

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在惠州,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补天穿的传说:春节过后,气候变化转入春水天季节,雨水下得太多,没有阳光照射,延误农时,影响生产。古代农民认为是天空外壳穿了才会造成整天下雨不停。

于是一位老农提议:在农历正月二十那天,家家户户在自己家中用糯米粉和上冷水搓成粉团,放进铁锅内用火煎成圆饼块,然后把煮熟的萝卜丝、猪油渣、生葱作馅料,再将粉块卷成圆柱状,最后把它逐条连接竖起来,用它堵塞天空的漏洞,也许可以见效。在当时没有其他好方法的情况下,大家接受了这一建议,各家各户依法照做,果然生效。

也许是村民们的心诚志坚感动了天神,在那年正月二十那天,雨停天晴,阳光普照大地,万众腾欢。从此,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便成为农村中“补天穿”的节日,村民们都依例做“树铺粄”吃。慢慢地,这种俗例亦流传到惠州城内。

这一天,人们在大门两旁挂起蒜菜,然后做“树铺粄”,放置露天祭拜上苍后,又将部分薄饼扔到屋顶,剩余的家人聚而食之,谓之“补天”。

惠州古城民间的补天穿节,颇具古郡风情。是日,人们在大门两旁挂起蒜来,然后做“树铺粄”,祭拜苍天后,家人聚而食之,而后早早关门睡觉。如今在市区的桥东、桥西等老城区,依然能看到居民过补天穿节的以上习俗。

【整理/制图】杨小妍

编辑 张璟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