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乡村:回得去的乡村,留得住的年味

南方+  2016-02-09 10:25

 家乡变化:路网提升带来乡村美丽升级

大年二十六清晨五点半,我和家人驱车回梅州老家过年,原本节假日需要8至10个小时的路程,这回只用了4个小时。"远远望见华阳或者棉阳出口,似乎就到了家门口"。不少赶早程的老乡在收费站分享着喜悦。

这是第二条经过梅州市五华县的高速,由于两边的乡村风景相伴,被称为"最美高速"。这也是连接潮汕、湛江的快通道,车流的增多,但整体交通路网的秩序井然。

小城之外,农村的宁静美让人沉醉。"几乎家家都盖有小楼,凡是输出劳务的小家庭都装修得很好"。这是村民的大实话。

过去的几年里,随着路网的提升,乡村基建渐渐向珠三角看齐,新颖的家居建材产品成为扮靓小楼的不二之选,"一屋家电"不再新鲜。除了兴建小楼之外,这几年也时兴修旧屋。

当然,休闲设施是最能体现生活"气质"的写照。比如每个小村都有运动设施,而县城周边开放式的亲水公园、人民公园等让人留恋忘返。而家乡主要河流琴江河两岸的建设成效明显,不但有效管控资源,也给予两岸居民带来全新的空间变化。

一个家乡菜:客家酿豆腐,此味念中原

说起客家菜,似乎很难有一个标准。酿豆腐是笔者自小学会烹制的其中一个代表菜,按照某些客家文化研究者的表述,这个菜实则是客家人怀念中原生活的象征——饺子。

五华县的豆腐历来有名,一是因为水质好,二是因为豆质优。几块豆腐界成三角型或长方型,以盐水侵泡备用;用上好的五花肉手工剁成肉泥,加入蒜片或葱头,还可以加少许薄荷或嫩艾草叶,剁成浑然一体后再敲一个鸡蛋进去,搅拌均匀备用;洗净黄豆少许备用;调好美味鲜酱油+水+淀粉少许备用。

一切就绪后,笔者先将黄豆炒香铺在锅底,然后将豆腐酿饱满(也可以酿个香菇点缀),齐整地铺在黄豆上,小火烹制,适当在锅四边加少许花生油或清水,待肉陷煮熟,肉汁豆腐再度饱和后,将调好的酱汁搅匀撒入,很快黄豆、酿豆腐和肉汁便成为一体,直至起锅盘中,用筷子都可以轻松夹起入口享用。

豆制品是客家常用食材,而逢年过节,酿豆腐成为必备佳肴,老少皆欢。随着这几年物质生活的大幅提升,村民们更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口感,每当有客人前来,这些节庆美食已经不分春夏秋冬了。

一个家乡年俗:客家人的年糕叫作粄哩

还有多少农家会制粄哩(年糕)?在客家乡下,酿娘酒和制年糕是代代相传,每一村一寨的口味也稍有不同,但大体上一致。

整体而言,客家年糕分三种:一是大锅大圆型的糯米甜口味的甜粄,可分切成小块作为串亲佳礼;二是类似超大型饺子状的酿粄,酿有肉陷,粄皮制成红色增添喜庆;三是大米粉+红糖发酵制成的年糕,有的说是"发粄",有的说是"起粄"意为发财的寓意。

有些大户人家,上述三种都会制作,孩儿老人尤喜食用,有些家庭则视口味习惯制其中一种,由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而串门交换之后,往往可以食用到彼此不同的口味,而肉陷材料或制作工艺的成熟与否,往往也代表了家庭主妇是否巧手。

实际上,粄制品代表着宗族分享,也是纪念祖先的必用品,有些会制成树叶状,有些像太阳或半月型,有些则像铜钱,但凡如此,不外乎都是客家人遵从祖训,遗传民风的一种形式。现如今,除了鼓锣祈福、醒狮拜年等集体行为之外,制作粄类食品、柚叶煮水除旧岁等成为各个家庭的保留年俗。

一段寄语:要珍惜好山好水好乡村

节日最好的节目是串门。在长辈众多话语中,言及最多的是小康生活已在眼前,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则大多指出由于基建、建新房、废旧生活品等原因,小溪、河涌垃圾成堆,这些垃圾不仅对水质有一些影响,也不利于整体村容村貌。

在此,也附上父老乡亲们共同的呼吁,一是要靠自觉爱护这一山一水一村落,二是要加强管理,规范村镇升级阶段的卫生和环保等配套。

同时,笔者也建议,在路网开通,村落优化之后,客家乡村也可开展自驾游或乡村游的绿色经济,这或许是农耕之后又一条发展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张盛良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