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环油角香气飘,惠州市区老街深处年味浓

东江时报  2016-02-07 11:28

谢永和在忙着炸油角。朱金赞 摄

红彤彤的灯笼和对联,热腾腾的现炸油角,暖洋洋的手工棉胎……老街深处年味浓,又是一年春节时。除夕前夕,东时记者在市区桥东惠新中街、水东东街等老街看到,许多临街的商铺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吃的用的,一应俱全。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年味,飘在讨价还价的声音里,散在喜气洋洋的老街里,落在每个人脸上和心里。

糖环油角 过年必备

一口热气腾腾的油锅,放入刚做好的油角胚子,油锅顿时翻腾起来,香气瞬间就弥漫了整条惠新中街,过往的街坊频频侧目驻足。62岁的谢永和淡定地忙碌着,5年多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大约五六年前,一直经营油粮生意的谢永和,顶下了惠新中街的一间糕点店。谢永和旋即回到惠城仍图老家拜师学艺,彼时50多岁的他,很快就学了“两手”。平时做面包蛋糕等西式糕点,春节前夕则专做糖环油角等传统小吃。

腊月十二,谢永和和老伴陈玉桃就开始忙碌了。他们基本停掉了面包蛋糕的生意,晚上忙着和面擀面,做好糖环、油角、蛋散、牛耳朵、开口笑等传统小吃的坯子,上午则开始下锅油炸。谢永和在店门口炸油角,陈玉桃在在店里招呼客人。

现炸现卖,特吸引人。不少街坊都是闻着香气过来买的。住在附近的李阿姨一口气买了5公斤,糖环、油角、蛋散、牛耳朵、开口笑各种1公斤。“我们家亲戚多,这些用来拜年最合适了,惠州人都爱吃。”李阿姨说,谢永和家的这些小吃,做得地道又好吃,她这几年都是在他家买的。

陈玉桃说,他们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改良。“做油角的面粉是按照传统方法,加入鸡蛋和适量猪油和的,这样炸出来的油角皮才又松又酥又脆。”陈玉桃说,“现在的人都不爱吃那么甜的,所以油角的馅我们就减少甜度,吃起来不会太甜也不腻。”

年味,就这样,在夫唱妇随的店里,在热气腾腾的香气中,在传统小吃里飘散开来。

刘阳(中)写的春联很受欢迎。本组图片(除署名外)香金群 摄

手写对联 颇受欢迎

走进水东东街,街道两侧的骑楼都挂出了红彤彤的灯笼和手写对联的招牌,给老街增添了一抹艳丽。35岁的刘阳在这里借了朋友的一个铺位,开了个临时的手写对联档口。虽然没有什么显眼的招牌,档口甚至还是带着灰沙的地板,但是客人络绎不绝。刘阳一刻不停地写着,他的妈妈则在一旁给他打下手,展纸、研墨、晾干墨迹。档口里已经挂着不少写好的对联,刘阳说,那都是客人定了的。

刘先生让刘阳写了一副 “彭城世泽,汉室家声”对联。刘先生说,他住在金带街,这副对联他家贴了几十年,以前都是给一位老人写的,去年这位老人家去世了。他最近就四处找人写。“我是在水门一个档口看到他的字,然后打电话才找到这里来的。”刘先生说,“就是觉得他的字写得好。”

刘阳是河源人,八九岁时因为喜欢书法就开始练字,前些年在市区水门开了个装裱、书法培训的档口。三四年前开始,他每年都在市区数码商业街的年货一条街租档口,专门卖手写对联。今年,他刚好借了朋友在水东街的一个档口,从腊月十五就开始摆摊,他的妻子则坚守在年货一条街里,一边售卖手写对联,一边接订单。

两个档口同时经营着,就靠刘阳一个人写对联。刘阳每天从早上9点忙到凌晨一二点。每天到底写多少副对联,刘阳也记不清了。“反正有人要,我就写,实在忙不过来,就先接下来,晚上再写。”刘阳开玩笑说,“我就是个卖字的。”

刘阳写的对联,按照规格不同,价格从25元至五六十元不等。正在采访时,一位女士来取刘阳已写好的3副对联。该女士说,手写的春联保留了传统特色,更有年味。

刘阳说,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喜欢手写对联,得益于此,他的对联也越来越受欢迎。

年味,就这样,在浓浓的墨香里,在红红的春联里,在传统文化里每年重现。

春节前,吴炳辉(左)的棉胎店生意不错。

手工棉被 温暖寒冬

今年冬天,特别寒冷,水东东街的棉胎店生意比往常红火。临近岁晚,前来购买棉胎棉被的客人依然络绎不绝。

吴炳辉经营的永茂丰棉胎店,店门口堆满了各式棉花,几个人正在店里忙碌着,墙上挂着的订单安排到元宵节了。从桥西慕名而来的一对夫妻就守在店门口,等着棉胎打好,“我们是听朋友介绍过来的。”

店里又来了一个客人,非要现场买走一床棉胎。吴炳辉解释,那是客户订好了的,当天就会过来拿。最终,吴炳辉还是不忍拒绝,把棉胎卖给了客人。旋即,他又回过头对正忙碌着的小舅子说:“打完这一床,马上再赶一床,免得等下人家来拿,拿不到。”

永茂丰棉胎店传到吴炳辉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40岁的吴炳辉从14岁起,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那时打棉全靠手工,累得很。年轻气盛的吴炳辉总想出去闯闯,22岁那年,他跑出去广州打工。4年后,他又回来了。“广州虽然离惠州不远,但我总感觉是背井离乡。”吴炳辉说,2004年,他父亲中风,他就接过了棉胎店来打理。

吴炳辉对传统手艺进行了改良,把最辛苦的弹棉花工序改成了机械操作。但最核心的压棉胎技术仍保留传统的手工。“用磨盘压出来的棉胎外韧内松,盖起来柔软又贴身。”吴炳辉说,这道工序虽然辛苦,却是他家棉胎受欢迎的秘诀。

吴炳辉说,以前店里的客人主要是街坊和中老年人,近些年,这家传了四代的棉胎店得到了媒体的关注,不少年轻人也慕名前来购买。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年味,就这样,在四代相传的店铺里,在温暖的棉胎里,在传统的手艺里传承下去。

【来源】东江时报

【记者】香金群

编辑 谢志清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