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你家是廿三、廿四还是廿五过小年?祭灶为何吃糖?

南方+ 记者 杨小妍 张璟  2016-02-01 11:16

受新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2月1日广东将有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降水,全省平均气温下降3-6℃,再次转阴冷天气,粤北高海拔山区有冰冻。

今天是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从这天开始迈入年关,小年祭灶的传统或许要在雨中度过了。

粤北、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市县有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县有小雨,天气阴冷。最低气温:粤北市县4℃~6℃,南部沿海市县10℃~13℃,其余大部分市县7℃~9℃。

对于小年,广东的小年有“官三民四疍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腊月廿三过小年,民间腊月廿四过小年,疍民腊月廿五过小年。这是怎么来的呢?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那就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疍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靠近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 “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根据传统民俗,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祀灶神,祭品可繁可简,唯有糖必不可少,最好还是麦芽糖。

灶神信仰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周朝天子的“七祀”中,就有“祀灶”一项。

魏晋之后灶神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除掌管千家万户的饮食外,更成为直通天庭、掌管一家人寿夭祸福的“监察官”。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在东晋人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已有“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的记载,主人甚至可能因灶神的“小报告”被减去阳寿。

为了让灶神“报喜不报忧”,人们往往通过各种“小动作”贿赂灶神,最常见的就是给他“吃”麦芽糖,除了让他“尝点甜头”之外,还可以糊住他的嘴,使其面见玉皇大帝难以开口。在一些地方,祭祀灶神必须有酒,为的是将其“灌醉”,从而醉醺醺地上天,稀里糊涂交差。

小年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广州传统的祭灶仪式,连猪肉的斤两也要讲究,一定要三斤六两才叫做“一礼”。

礼数做足,灶君上天庭才会为自己多讲好话。

祭灶神多是晚上进行,需备一碗米、两砖(块)糖、一碗清水、一礼猪肉,还有一个利市。

仪式完成后,就会将利市放入米缸,红糖和桔子放回米缸,保佑来年丰衣足食,待到大年三十,接灶神回家时才拿出来。

除了食物,还要烧香,元宝蜡烛,化(烧)灶君衣,让灶君光光鲜鲜上天。

在黄埔、西关等社区,有很多人家会在年廿四“祭灶”,供品多是油角、煎堆等等。

“小年”在茂名当地俗称“小年晚”,与“年晚”(除夕)对应。小年晚,要拜灶君、土地、祖先,先在自家灶前拜灶君,然后到土地庙拜土地公,最后回自己祠堂拜祖先。

拜神当然要杀猪,杀一头猪二三十个家庭分,一个家庭分到10斤左右。“当天根本吃不完那么多,剩下的猪肉用来做扣肉,一直吃到除夕前夜。在除夕那天吃新的猪肉”。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绣角(俗称角仔)、笑口枣、煎堆、牛耳壳、蛋散、爆米花、糖不甩、椰角、糖冬瓜等纷纷登场。

江门新会有过小年夜习俗,腊月二十三,买一棵连着叶子的甘蔗放在厨房,再加一些祭品和甜的小吃来送灶君(俗称“谢灶”)。

韶关祭灶一般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男人怀抱公鸡,执酒浇鸡头,嘴里念念有词。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

东莞祭灶就是祭灶君(灶王爷)的像,像贴在灶口上方,男人要在灶君像的嘴上涂上麦芽糖,用麻骨做天梯,用甘蔗拜,好让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祭灶其实也是搞清洁,因为祭完灶后要换上一张新的灶君像,灶君像可以在街上买到,是木刻版印刷在纸上的。据说有些人怕灶君走时勾走自己的老婆,在换灶君像时还要在旁边杜撰上一张灶君婆的画像。

年尾祭灶神司命公是潮人普遍风俗,有二项主要活动:

一是祭灶神司命公,送灶神上天;二是全方位大清洁,俗称“彩囤“。

祭品中必有甜糯米丸,欲使神食甜知粘嘴,有的还用红酒糟糊灶门,要使灶君成为醉鬼,到玉帝殿前说不出话来。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糍”(俗称“落汤钱”、“胶罗钱”等甜品)之外,还有甜棵、南糖、糖糕等,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祭灶神风俗,当代已大为减少,除尘的良俗则完全保留,而且扩大至不论城乡、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公司、商店的不定日期的年终大扫除,成为年终的全民卫生清洁日。

按照传统的习俗,祭灶到,出门在外的人就要陆续回家准备过年了。长辈说 “不要祭到外面”。原来祭灶就是“小年”,讲究的是一家团圆,腊月二十三,要向灶王爷报备一家几口人,否则“灶王爷”怎么向玉皇大帝为全家人祈福呢。

广东佛山石湾作为千年陶都,留传有南风古灶,到年二十三就会举行盛大的祭灶祈福仪式,点燃了500年薪火不息的南风古灶。在祭司的引领下,众多陶企、窑工及民众向火神祭拜、许愿,祈求佛山石湾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市民生活幸福美满。

送灶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灶神前供上果品汤丸,两侧各放一条带尾的甘蔗(多为竹蔗),祭拜时,焚香点烛,虔诚祈求。

然后火化“灶疏”(用黄纸印就的奏文,户主把全家老少名字填上去,以备灶主爷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烧元宝,放鞭炮,祭拜结束。灶主爷便扶着竹蔗梯子遥遥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

灶被客家人视为家中的一员,是近似于神的老大,客家人外出或家中有什么大事,都要向灶神报告,以求得灶神的保佑。

客家祭灶,家家户户备酒菜瓜果。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此后,准备年货,杀猪、宰羊、蒸年糕、炸油糍、作豆腐,一片繁忙。二十五日过小年,再迎灶王君回家过年,“下地保平安”。

【来源】“谈天说粤”为南方+原创栏目。请勿抄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 杨小妍 范思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