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09:16
文|孙不熟
评论眼: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出现人口外迁的明显迹象,相反还在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可见,即便在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增加的经济红利仍然是超过城市日益高涨的维系成本的。
有媒体报道称,北上广等超大城市纷纷提出控制城市人口,北京提出2020年前控制在2300万以内,上海提出2020年前控制在2500万内,广州也提出适度控制人口规模。
关于广州人口数据,统计部门关于常住人口的表述是1308万人(2014年),据报道市领导在讲话中透露广州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600万,而坊间也有人估计广州人口超过1800万。
广州到底有多少常住人口,也许根本无法精确统计,但广州应该有多少人口,却好像一直有个精确计划。在2000年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专家就认为,广州的人口应该控制在1500万人以内,预留1800万人口的发展空间——这两个数据也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广州人口控制的目标。
那么,这个控制目标是根据什么东西来测算的?环境承载力,比如土地、水资源等。例如,上面提到的战略规划就认为,广州市土地资源承载人口规模是1500-1800万人,生态绿地承载人口规模是2490万人。
用环境承载力来评估人口增长的容量,有道理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例如,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建在沿江靠湖等取水方便的地区,为的就是获得更大的环境承载力。这说明,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到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当然,如果不考虑环境承载力,城市的人口应该是越多越好。因为人口是所有经济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口越多,城市的规模效应就越大,其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大,创造的税收与就业机会也就越多。除了少数单一功能的城市,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城市,首先都是人口大市。
然而,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边际效应,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的经济是上去了,但维系这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成本也上去了,比如缺水、缺电、堵车、高房价、雾霾都是成本在上涨的反映。当这些成本上涨到足以抵消人口增加的红利时,经济学家就可以说城市人口达到了边际效应,城市人口如果继续增加,就是弊大于利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经济学的计算模型,问题是现实中谁也不知道那个边际效应在哪里,尤其是城市的很多成本没有市场化定价,其边际效应很难被公众感知到。比如,高房价、堵车、雾霾是能够被市民直接感知到的,但缺水、缺电却很难,因为水价、电价仍被物价管制,水和电的资源紧张度无法通过价格反映出来。
如果水价、电价等所有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成本都可以市场化定价,公众就能通过价格变化敏锐地感知到城市成本的变化,然后通过对收益(就业)与成本(房价与水价、电价等)的权衡,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人口可以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总体来说,如果说经济增长是城市人口增长的动力,那么环境承载力则是城市人口增长的约束力,在一个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二者的博弈结果,将是城市人口的最佳状态。
具体到广州,我们不知道其人口规模是否已经达到边际效应、是否达到人们常说的“天花板”,但根据统计广州现阶段的人口压力是远远小于京沪双城的。广州的国土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科教与文化资源雄厚,水、电、石油等能源与物资的供应成本适中,是一个非常适合建设超大城市的地方,完全有条件容纳更多的人口。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而出现人口外迁的明显迹象,相反还在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可见,即便在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增加的经济红利仍然是超过城市日益高涨的维系成本的。
更重要的是,广州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再创业阶段,南沙新区、东部山水新城、白云空港经济区等多个新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还需要吸引大量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人才。对现阶段的广州来说,中心城区适度控制人口增长是必要的,但广大郊区新城的建设仍然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广州需要把握好这个平衡点。
■作者为华南城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