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为何专家号不能定价5000元?

南方+  2016-01-28 21:40

文|有料哥

最近,一段名为“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女孩带着哭腔指责药贩子“猖獗”,并质疑医院保安队号贩子不管不顾,导致自己和其他普通人排不上号。

25号网上刚开始流传视频,北京警方已经在25号清晨出击,在涉事医院一举抓获7名号贩子。

可是光抓号贩子就管用了吗?北京的号贩子事件刚告一段落,广州这边也出了条新闻:广州9元专家号炒到5000元。为何几块钱的号可以炒到这么高?有啥解决办法不?今天有料哥就来说道说道。

█原因

大病小病,人人都爱大医院 

为啥一个号可以卖这么贵?说明背后有强需求。国人就医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有病就去大医院,就去看专家”。于是,各地的三甲医院都人满为患,一号难求。

有料哥自己也曾去过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医,一大早去到医院,有料哥倒抽一口凉气:整个挂号大厅里面人排得满满当当,跟春运的火车候车室没啥两样。

这些现象,跟我国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有关。以广东为例,在2013年,广东省卫生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当时广东117家三级医院中有83家集中于珠三角8个地市(含副省级市)。其中,广州有包括29家三级甲等医院在内的36家三级大医院,佛山、深圳、东莞则分别拥有12家、10家和8家三级大医院。在珠三角的83家三级医院中,三甲医院有66家,占全省84家三甲医院的绝大多数。

简单地说,广州的三甲医院全省最多,如果全广东人都慕名而来跑来广州的三甲医院看病,这些医院能不挤吗?

有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就医者80%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在基层医院。当大医院人满为患、人们抱怨看病难时,岂不知,有很多的医院,尤其是一些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几乎门可罗雀。比如,2014年,北京年诊疗近2.2亿人次,日均70万外地患者看病;另一面却是,每年河北700万人次、甚至感冒发烧赶赴北京就医,而距京30公里的燕郊三甲医院病床闲置率高达70%。一份北京协和医院统计的数据显示:每天其门诊量的近一半,是理论上可以在县级医院、社区医院解决的小病。

挂号费背后的大市场

古代,中医诊治时,要求关好门窗,医生患者有安静从容的环境。为了防止打扰,医生会把正在就诊的患者的号牌挂在门边,告诉其他患者不要擅自进入。这就是“挂号”一词的雏形。

挂号费一直以来都偏离了其正常的市场水平。以广东为例,广东挂号费是1元。诊查费则是:普通门诊3元、副主任医师6元、主任医师8元、名专家50元。

广州的专家号何以可以炒到5000元?资源集中,人满为患,强供求关系决定的。从几元到几千元,上千倍的利润,不能不让人动心。有利益的地方,当然就有商机。

看官们可以说,既然号贩子能把专家号炒到5000元,为何专家号的定价不直接定高些?为何挂号费不能定高一点啊?但我国明文规定各地公立医院的挂号相关费用,由各地物价部门规定,医院没有自主权。而民营医疗机构可以自行对医疗服务定价,不受物价部门约束。

而出于对医疗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等的考虑,物价部门不可能将挂号费定到5000元。

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医学博士章蓉娅指出,在美国看病,无论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还是治疗费,都是国内十几、二十倍,但为什么不见美国人像国人这样天天喊着看病难看病贵呢?因为人家的花费是明明白白摆在那儿的,无隐性支出,而且那些支出都是医保涵盖,可以报销很大一部分。相比之下,国内看病,虽然专家挂号费才十几块,可是一般小老百姓就算想花那十几块还没处花,因为挂不上号。为了看上病,一些病人不得不额外掏几百上千的钱跟"号贩子"买号。表面上看,中国挂号费比美国便宜多了,但实际上中国老百姓吃亏了,从自己口袋里掏的钱更多。

而面对挂号费一个这么大的蛋糕,号贩子自然无所不用其极。

据调查,"黄牛"拿号有四条途径:

●1.和患者联系后,拿着患者的就诊卡到医院彻夜排队"占坑"挂号;

●2."号贩子"拿着患者的病例和就诊卡找医生,说是病人亲属,请求医生加号;

●3."号贩子"24小时不断线地通过电话、网络预约挂号,抢占号源。一旦找到买主,就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取消,然后用买主信息立即重新预约;

●4.把预约上的号直接卖给患者,患者拿着不是自己名字的号看病。由于医院无权查患者的身份证,遇到不配合的患者,医院也无计可施。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就指出,"炒号"已然成为中国的一门职业,"炒号"工作模式已经从街边模式转到"互联网+"模式,形形色色的APP公司应运而生。

对策

分级诊疗,有病先去社区医院看

为了缓解这种专家号一号难求的局面,从根本上而言无疑是改变医疗资源分配,而眼前首要可以做的,是破除对大医院的迷信,实行分级诊疗,让人们对社区医院有信心,有病先去社区医院看。

其实现行的政策也是引导人们到社区医院去看病的。

比如2015年4月起实施的广州市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新制度就规定,参保人员应当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1家基层医疗机构(即“小点”)作为其普通门诊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选定“小点”后,才可以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中再选择1家其他医疗机构(即“大点”)作为其普通门诊就医的选定医院。

另外,先“小点”后“大点”医保报销多。到社区医院(俗称“小点”)门诊就医,门诊统筹报销比例为80%;若经“小点”首诊并经转诊后30日内,再到其他选定医疗机构(俗称“大点”)门诊就医,报销比例为55%;而不经社区医院首诊和转诊,直接去“大点”门诊就诊,则报销比例为45%。

也就是说,在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一方面,还要提升市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重点在于缺什么补什么。”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撰文指出,投保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原因很多。其中,人们将看病也当作一种“消费”,而“消费”首先就是要求环境好。可是,目前广州各“小点”的条件参差不齐,只有加强建设,使“小点”全面“达标”,才能通过民众“消费”的第一关。

从根源上说,还是要提升对医疗的投入

提升对医疗的投入,才能从根子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此前几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投入不是那么的充分,也就可能造成一些问题的产生。

但值得肯定的是,其实最近几年来,医疗系统也在不断推行改革,资源正不断向基层社区医院倾斜。除了前述的社保政策,在收入上,社区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在2015年初,广州市政协委员赵子文就表示,在社区医院,由于实行收支分开、财政支付,基层医生月收入普遍在8000元到12000元之间,已经达到普通三甲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

有料哥希望,将来医疗资源的分布能够更加均衡,人们也更加信任社区医院,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很方便地看病,不要再像挤春运一样去医院排队取号了。

编辑 陈海燕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