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寨“火龙”舞动200多年,揭秘舞火龙背后的精彩

南方+ 记者 黄思华  2016-01-27 09:51

龙头需要一名牵引人用绳索牵引龙的方向。



  两名丰顺当地人在“烧火龙”现场高举点燃的“鱼”。

  春节将至,丰顺埔寨镇的文化站里,火龙的传承人张自进正在往火龙的身上一笔一画地涂着龙鳞的图案,这条正在上色的火龙将在今年元宵节用来表演。

  埔寨镇以闹火龙而闻名四方,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10万人左右前来观看。2000年埔寨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殊荣,2008年6月,埔寨火龙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一项民间技艺,缘何受到如此热捧?这个民俗活动又是从何而来?如此具有观赏性的表演背后需要多少繁杂的工序?本报记者走进丰顺埔寨,对话火龙传承人张自进,揭秘舞火龙背后的精彩。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卢胜文 程晓丹 罗琼 本版摄影 何森垚

  1.火龙呈百态 其要在于首

  张自进说,村里的祠堂正在装修,他们只能把火龙的制作地点挪到了镇里的文化站,好在镇里的领导很支持,还有同村的几个亲戚也帮着打下手,村里的火龙制作进度才没有被耽误。

  说起火龙的制作,最复杂的工序在于龙的前半身。一开始,要把毛竹削成一条条的竹篾,然后从横竖两个方向一圈一圈地围绕成形。连接的部分用小钢丝拧紧。以前,火龙的制作材料还不是毛竹,而是稻草。然而稻草扎成的火龙承重力不是很大,且不容易成形,因而后来用毛竹代替。张自进说,一条龙看起来是否精神,关键就在龙头和龙颈的形态。

  不同人做出来的龙头,其实各有不同。而技艺的高低,也在龙的前半身形态上一见分晓。有的龙注重喜庆,有的龙显示威严,有的龙突出凶恶……记者看到,张自进正在制作的这条火龙头骨处弧度较圆,嘴巴大张作出吼叫之态。与挂在墙上的火龙相比,消去了“恶”的感觉,突出龙的威猛之气。整个龙颈向上,微微向前与龙身成“2”的形态,栩栩如生。

  据张自进介绍,在龙的上半身制作过程中,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走到远处打量。虽然有标准可依,但是还是得让有经验的师傅用眼力去打量和评判,才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用竹蔑结扎的龙身,一般全长可达35—40米,可分为七段、九段、十一段或十三段,极少数是十五段的龙身。一起帮忙制作火龙的张世琳校长说,阳画一横,阴画二横,因为奇数为阳数,所以龙身的数量多为奇数。而后,待到龙身的形状框架搭好,便用几层的白纸或宣纸裱面,再粘上白布,连接每一段的身体,绘上龙鳞,最后再涂上一层特殊的防水材料。

  一条巨龙,一般要十几个人一起制作,而且要一个星期才能做好。即便是张自进本人,如果只是一个人来做,光是搭好整个骨架,前前后后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火龙”加上周身的五彩灯泡以及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每一段龙身可重达80斤左右,龙头更是有上百斤重,一般需要约40人才能擎住。大家一起配合,在表演的时候能做出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的动作,在舞动时还能自动点燃发射各类烟花火药,场面颇为壮观。

  此外,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除了重头戏“火龙”之外,还有射“禹门”的环节,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禹门”一般门高6米,宽10米,有正门和两个小门,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连接起来。而火龙旁边的“鲤鱼、虾、鳌鱼”等水族群英也是用相同的方法制成,俗称“龙灯队”,用来增加观赏性。

  2.斩龙王之子 求风调雨顺

  舞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位于梅州市南端的丰顺县里,这个不足5万人的埔寨小镇,因为舞火龙这个民俗活动而名声远扬。而舞火龙的由来,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在远古时期,东海龙王的第21孙名为叫浊龙,分管粤东莲花山赤岭一带播放云雨。浊龙上任后,不满分到此地,牢骚满腹,不为善举。遇上天旱,乡民求雨,他不但不行云布雨,还有意堵塞河流,弄得莲花山一带饿死的人更多,百姓叫苦连天。

  消息传至天庭,玉帝大怒,叫青风公主赶赴岭南。青风公主大义灭亲,趁浊龙躺在山洞里醉生梦死的时候,将其杀死,斩成四段。她把龙头带回复命;把浊龙的颈部放在今揭西县西山,后人称那个地方为“龙颈”;又把浊龙的尾巴放在今揭西的“龙尾镇”;再把浊龙身腰放在今埔寨的东面,后人称为“龙身”,也就是如今每年元宵烧龙的地方。

  有老一辈的说,青风公主处死浊龙后,立即行云布雨,滋润久旱之地,因此莲花山一带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埔寨镇村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青风公主,每逢元宵佳节,便用竹篾、稻草扎成“金龙”形状,安上炮竹,插上香火,配以锣鼓,进行燃放、舞动,俗称“烧龙”,意在祈金龙年年降临人间,人间年年风调雨调。

  也有说是因为一位埔寨张氏的老翁夜里入梦,听见浊龙在流泪自语,祈求原谅其无意犯错,并表示如能再生,愿戴罪立功,降福人间。于是,张翁醒来,急召村中壮汉去找回龙身和龙尾,用竹子、稻草扎上龙头,连成一体。因时至冬寒,便燃起稻草,为龙烘暖。到正月十五那天,忽然一阵风起,燃及稻草,霎时龙身燃起,金光四射。巨龙翻动,腾空而起,朝飞龙岩方向风驰电擎而去。顷刻间,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赤岭一带旱情才得以缓解,五谷下种,庄稼丰收,百姓安家乐业。而元宵的舞火龙是为谢龙恩,期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然而,不管哪种说法,都意在来年可以风调雨顺,期盼一个好兆头。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在龙的首、身、尾各个部位再装上烟花、火箭,绘上形象逼真的龙鳞,再辅以烟架、禹门和鱼、虾等水族群英,便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埔寨火龙”。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元宵之夜,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此。

  3.十万人同聚 观“火龙”升天

  年年的元宵节,埔寨镇万人空巷,万民齐聚“龙身岽”。宽旷的田野中早早已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爆竹轰鸣。近百个赤膊汉子擎着插满烟花火箭的火龙挥舞着、奔跑着、欢呼着。从远处望去,一条接着一条的火龙,腾飞起舞、光芒四射、与星月同辉。仿佛江河在咆哮,山野在震撼,龙光普照,田野生辉。

  一场舞火龙表演,包含了“烧火龙”“烧禹门”和“烧烟架”三大项目,最少都需要持续半个多小时。据丰顺县文广局的主任程晓丹介绍,这几年,最盛大的一次舞“火龙”是在2012年的龙年元宵节。一晚上就有6条“火龙”出动,十几万人在现场观看。当晚人山人海,火爆的场面持续了1个小时以上。

  程晓丹回忆,当天下午5时许,就有观看火龙表演的人接踵而至。陆陆续续来的摄影发烧友就有近千人,早早地端着“长枪短跑”在最好的位置等着。待夜幕降临之时,“龙身岽”人群已挤挤攘攘,期盼着“火龙出洞”。待到晚上8时,“烧火龙”活动正式开始。铳炮三声巨响后,先是周围锣鼓声起,预热场面;而后烟花四射,引得众人欢呼。

  按照传统的程序,长者要从观礼台点燃一只“老鼠”的导火线,“老鼠”即奔粱点燃“禹门”,意为“老鼠游粱”。这时,火缆队、喜炮队、鼓乐队出动,在人群中打开一条通道,引出“火龙”。开始,“火龙”队先绕场三周,向观众致礼,是为“金龙出洞”。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鱼虾穿梭。然后再由喜炮队点燃了缠在竹竿上的鞭炮绕场跑动,并不时将鞭炮炸向人群,以震耳欲聋的气势让人纷纷退避。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顿时龙的全身火花四射,五光十色,光彩夺目。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呐喊声和喝彩声响起,烟花怒放,交织在一起的火花犹如火龙在火海中腾空而舞,气势恢宏。

  据说,烟花溅在舞动火龙的数十位光着膀子的男子身上,如果在皮肤上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票”同音),就意味钞票滚滚来,是为好的兆头。而擎龙头的人,在新的一年,也一定会“大发龙运”。

  一条龙从点火到烧尽,其间需绕场行走3圈,持续4分钟左右。待一条龙烧尽后回笼,再引另一条龙出洞。而待6条龙都“回笼”,表演结束后,村民们还需回到各自的房头继续进行“烧烟架”的活动。

  元宵节的“烧火龙”祈福活动对于当地人来说,重要性不亚于除夕。就算是阴雨天气,也难挡民众的热情。这些天,张自进等人也在细工慢赶,早早为一个月后的闹“火龙”做准备。

  4.舞动《火龙魂》 传承中华脉

  “小时候,每当爷爷和父亲做‘火龙’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凑前去看。有时候刚洗完澡,浑身湿得还未全干,我就跑到他们跟前,赶都赶不走。”张自进笑着说。

  与父亲张世钻一同被评为埔寨火龙的传承人,张自进除了因为祖传的技艺之外,更有着常人没有的耐心和勤奋。一般火龙的制作需要合十几人之力完成,几乎没有人可以独立制作一条“火龙”。然而,张自进却利用平时的闲暇时间,把自己关进屋子里,花了三个月时间做出了一条“火龙”。如果不是对这个技艺制作的喜爱,怎么会沉得下心来完成这么巨大的工程。

  “如今,每年大部分都是由村里都是老一辈的人在制作,也没几个年轻人懂得这个活。在父亲去世后,我接下这个班,自己也感觉责任重大。”张自进感叹道。而在龙舞(埔寨火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火龙的制作技艺才逐渐受到重视。如今,他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跟着他,在过年的时候学着制作火龙。

  据张世琳介绍,因为祖辈相传的缘故,埔寨火龙只有埔寨张氏的后辈才懂得如何制作,而这门技艺现在也只有张氏后辈在传承。随着改革开放,民间喜庆活动不断,埔寨火龙也焕发了生机。

  浦寨火龙以其场面激烈壮丽、动作惊险刺激、容纳观众众多等特色,成为观赏性极强的大型喜庆表演节目,先后在广西、福建、广州、深圳、珠海、肇庆等20多个省市表演过。如,1987年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表演;1990年应邀参加福建省“国际水仙花节”表演;1992年应邀参加珠海市的“海上欢乐节”表演;1994年应邀参加“梅州客家联谊会庆典暨世界客属联谊大会”表演……

  在近几年,“火龙”还乘飞机到了台湾。埔寨火龙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可惜因为受到火药的限制,埔寨火龙至今还没有办法走出国门。”张自进说。

  丰顺文化馆的负责人介绍道,埔寨火龙是埔寨镇村民隆重欢庆元宵的独特民俗活动,表现形态十分罕见,情景具有丰富强烈的震撼力,而且有260多年的历史,是龙的传人表现勇敢无畏精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也是中国龙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丰顺县县委、县政府在2000年10月设立了“火龙基金”,并成立“丰顺县埔寨民间火龙烟花艺术研究协会”,研究发展火龙制作技艺和表演。

  由于要把真正的火龙搬上舞台受到场地以及安全问题的限制,相关的文化部门便根据埔寨火龙编排了《火龙魂》舞蹈。小姑娘们通过表演服饰的形似,加上头上配戴的冷焰,仿照火龙的舞动,来展示埔寨火龙与众不同的特质,体现炎黄子孙勇于进取的精、气、神、韵。

  龙乃中华民族之图腾,为五湖四海之华人共同崇拜,蕴意着中华腾飞及民族振兴。舞蹈者们跳动着火龙舞,同时也舞动着中华魂。

  ■对话

  “火龙”制作传承人张自进:

  消失的木偶戏令人印象深刻

  埔寨火龙传承了250多年,从清朝至今薪火相传、绵延未绝。然而,其表演形式也因岁月变迁而改变了不少,火龙的做法、环节以及配乐都与如今大相径庭。那么,在火龙传承人张自进的记忆中,他小时候的火龙表演又有哪些特别之处?

  南方日报:在您小时候,埔寨舞火龙与现在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自进:我小时候舞火龙的花样非常多,不单只是烧火龙这几个环节,刚开始还有纸花游行。家家户户都会在正月把自己做的纸花拿出来,在火龙表演前,先转一圈,比谁家的纸花做得好。但现在纸花濒临失传,如今丰顺只有一人才会做纸花,因此也没有在火龙表演中出现了。

  南方日报:那时候配的乐曲也是现在的鼓乐吗?

  张自进:从前舞火龙的时候,奏的是赛花鼓,节奏非常明快好听。现在赛花鼓只保存下了乐谱,已无人会演奏。如今我们听到的是潮州音乐,是从三四十年前请的潮州乐人唱的潮州戏演变而来。

  南方日报:在这个活动中,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环节?

  张自进: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木偶戏。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木偶,有两羊相斗、单人戏虎等各种有趣的故事情节,配以动作和声音,非常好玩。这些元宵节的节目,都在岁月流转中渐渐消失了,也成了只有我们这辈人才知道的“传说”。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