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审片 2016-01-24 17:26
周五小编股票回了本,所以特意翻了部《大空头》出来,看看华尔街都怎么玩经济。
跟《华尔街之狼》不同,这次入围奥斯卡的《大空头》实在太过于专业。里面的各种专用名词,别说英文了,就是翻译成了中文,小编还是不够明白。所以,只能央求好友阿不思校长出马解释一下,好歹他是个学者。
什么是空头?
阿不思:对于金融小白来说,《大空头》其实根本没有吸引力。如果你不是冲着布拉德·皮特或者克里斯蒂安·贝尔的颜值,估计很多人根本没有去看的兴趣。这电影讲的是次贷危机的故事。这事估计现在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以次贷危机为背景的作品,此前已经有不少了。比如《大而不倒》,比如《利益风暴》。
老实说金融电影很难拍,不管在好莱坞还是在华语圈都很少,因为太专业了大家不明白,太不专业了又会让主创显得很LOW,被专业人士笑话。所以香港这么多年让人记得住的这类作品,除了《大时代》也就一部《夺命金》。
还是先科普:所谓空头,指的是虽然当前股价相对较高,但是对股市前景不看好,预计股价将会下跌,于是趁相对高价时卖出股票,待股票下降至某一价位时再买入,以获取差额收益的人。空头的行动就叫做空。
这电影讲了什么?
阿不思:《大空头》的具体故事,是用当年那个最早发现次贷危机的金融家为原型的,用他的视角,对这一场几乎要了整个美国性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全景式的刻画。
电影拍得辛辣幽默,甚至连中国的奥数都成了导演关注的元素。剪辑也凌厉快速,尤其是危机爆发之后,那种剪辑方式有点让人发晕。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也开始打破“第四堵墙”,但显然比许鞍华在《黄金时代》里的尝试要成功很多。出墙出得很彻底,甚至不止是角色,还让名模、大厨这样大家喜闻乐见的“局外人”来讲解。所以,这是一部真想让你搞懂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故弄玄虚堆砌术语的金融纪实电影。
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简单介绍下吧,算不上剧透。买房大家都知道吧?房贷都知道吧?单个贷款风险大,就有人想把一批住房贷款的债权捆绑在一起当成债券卖给别人,这叫MBS。信用良好的肯定容易卖,那些还款不及时的也可以分包来卖给投资人,这个叫CDO,这种债券越来越多,还债那个人只要信用不够良好,脑袋上的债也就滚得越来越多。
但总有人还不起钱,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这样的房子多了,房价就被压低了。这样的情况多起来,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们家的房价还不如我欠的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了。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
CDO风险很大,于是有人发明了一种叫CDS的东西,等于是CDO的保险。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人发现了CDO的问题,然后疯狂去买CDS,一口气拖到银行崩盘政府救市的故事。
这么小众的电影,值得进奥斯卡么?
阿不思:《大空头》为什么能进奥斯卡名单?简单点说,拍得好,演得好。拍得好就不用多说了吧,这么枯燥的一个题材,拍得这么深入浅出,拍得这么有实验性,拍得这么活色生香,绝对是一种突破性的行为啊。
演得好,主要是演员的功劳。其实从电影的结构来说,在人物方面相对比较弱。总共三组空头人马三条线,区别只在于体量和渊源不同。两个小时给这三组人一平均,其实每个角色的发挥时间并不多。而这几组演员,除了在这不多的时间里展现出独特个性,还能推进剧情的发展,只能说几位演员的演绎起了太大的支撑。
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他演的空头其实是个自闭症患者。电影里到处都是他自闭的表现。甚至整部电影下来,你会发现他只有1场戏是在办公室之外的。除了听死亡金属,你也看不到他有任何业余爱好,压力增大,就把自己封起来,不看邮件不听电话……
简单点说,这部好电影让学院的评委们激动了,能不让它入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