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去年3宗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公开交易 发包不再由村干部说了算

汕尾日报  2016-01-22 15:58

河田镇首宗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公开交易。     

2015年12月30日,陆河县河田镇“三资”交易服务管理中心举行该镇首宗集体资产招标会,监票人、记录员、评标小组成员、竞标人、招标人端坐现场。经主持人讲话、招标人介绍情况后,该镇河南社区老办公楼出租招标、竞投交易在“阳光”下进行。最终,竞标人彭秀蜂以每月1900元的竞标价竞得。至此,该县去年3宗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上台交易成功,交易金额达130多万元,标志着该县8个镇127个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由过去村“两委”干部说了算的自由处置经营模式,转轨进入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法制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管好村级“钱袋子”。

发包不再是村干部说了算

提起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平台建设,该县农业局局长钟裕村激动不已。他说,通过“三资”平台交易运作,规范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村官”腐败,让村干部手中权力规范运行,促使村级事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

传统模式的运作,使村集体发包或多或少含有“私情”,不透明也不规范,于是很多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几乎与群众无关。对于习惯了传统做法的村干部来说,建立农村“三资”交易平台,无疑给他们加上一个“紧箍咒”。“这是为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防止村级集体资产流失的一项重要举措。”参与“三资”平台建设的该县农业局副局长朱子勇说。

采访中,钟裕村、朱子勇讲了同一例子。去年10月21日下午,该县首宗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在东坑镇“三资”交易中心开锣:东坑镇大新山蕉洋场林地有280亩集体林木转让承包,起标价定14万元。经过竞标,最后以30万元成交。这个价格出乎意料,大家高兴得不得了。他们说,效益很明显,此次交易的价格,为大新村集体增益114%,真正做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两个多月后,即2015年12月30日上午,东坑镇“三资”交易中心又重新开锣。这次是大新山蕉洋场林地流转招标:集体林地面积约200亩,租期30年。参加投标的有3人,开标起步价是每年每亩15元,最后以最高交易价每年每亩15.8元成交。 200余亩林地,按照以往惯例,一年租金也就几百元。这次标的一年三千多元, 30年就有近10万元的租金。“这是没有想到的事儿。”大新村党支部书记彭秋会抿嘴说。“盘活了资源,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村组有钱了,自然可以为大家办更多的事。”

平台交易未运作前,有些村干部不习惯,认为流程繁琐,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可是通过交易后,发现不但不增加成本,反而提高了效益,且手续简单,成交价又高,流程也严格了,不再由村干部随意拍板,还村干部一个“清白”。“假如不上‘三资’交易平台,由村里操作,就算价格再高,群众都会半信半疑。而在公平公开的竞争下操作,群众看得透,消除了疑虑。这也是将村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村干部如是说。

在陆河,农村资产资源的发包不再是村干部说了算,这已然是事实!

村务家底见“阳光”

建立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平台,能有效地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切实解决集体资产不清、产权不明、管理混乱、处置不当等问题。陆河县作为我市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平台先行点,去年,农村资产资源清理核实工作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电脑,其中有69个村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平台建设,其余的村交易平台建设正在实施中。更为可喜的是,该县农村集体资金监管平台建设也全面完成,实现了全县行政村电脑记账全覆盖。

为避免少数人“暗箱操作”,从集体财产转让中牟取私利,该县制订了《陆河县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规定交易范围、前期准备、招标文书审查、发布公告、开标评标、签订合同等14项内容,对“条条框框”逐一明晰,明确要求农村资产资源须进入市场公开交易,使村资产资源得到保值增值。“村务家底管理 ‘阳光’化了,杜绝暗箱操作,减少集体资产流失,老百姓的心底敞亮了。”河田镇副镇长邱洪伟说。河南社区主任彭伟仁当了五年干部,他说:“集体资产上台招标交易,还是花姑娘上轿 ——头一回,真有些压力,但亲身体验后,压力已变为动力了。”

在河田镇首宗交易平台竞标成功后,个体工商户彭秀蜂和儿媳妇认为,农村集体资产进入交易平台后,竞标输的人心甘情愿,赢的人清清白白。她们见证了“三资”交易招标、开标和评标活动,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全过程,由衷的觉得好。

推进阳光村务建设

如何看待农村“三资”交易平台,该县纪委部门有位领导风趣地说:实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不仅给村干部戴“紧箍咒”,也给洁身自好的村干部戴上“护身符”。

水唇镇新丰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彭有能,是位干了30多年的老支书,副主任彭永作当村干部也有6年了。他们当初对建立“三资”平台是有抵触情绪的。村里仅有几百亩林场,还有各个村民小组的集体留用地,也不过2000亩。他们认为,村集体资产少之又少,知道个概数就行了,没必要费时费力去测量。后来,在县、镇有关部门帮助下,他们花了几月时间调查核实,然后填表、建档、公示,确认群众对集体资产没有异议后,确定了资产数额。“以前没有测量,不知道准数,现在好了,搞清楚家底,以后不会糊里糊涂了。”老彭的一番话道出农村基层干部的心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清理核实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有多少“家底”,只有村干部知道。通过建立“三资”交易平台,核实了资源资产,规范了管理,群众心里也有了底。

“上平台交易,这是一项新举措,群众尤其村干部不理解也是正常现象。但我们要看成效。”“在公正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你不要,别人要,这就叫竞标。”一领导言犹未尽地说。

“我们只有集体山地2200亩、水田5亩,其中山地1000亩早已出租。到期收回后,如要出租就一定要上台(三资)交易。”高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衍库扳着手指给记者晒出“家底”。彭衍库与彭有能都有同感,他们认为,过去的“家底”是虚数,现在“家底”才是实数。“因测量山地,现在都标有红线图,又经林业部门确权,村集体资源准确率高了。我们当干部也有底了。”彭衍库解释道。去年,新丰村、高丰村集体资源清理清查100%完成。

“三资”交易平台的建立,让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监管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根据实际情况,该县出台了交易平台工作意见,明确规定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入镇交易中心交易的条件。该县纪检、监察、农业等部门加强监管,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阳光村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该县财政大力落实专项资金,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先后完善了配套设施,规范了办事流程,建立了工作制度,并大力推进“三资”交易平台建设,做到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全面推进。“这仅是个良好的开端。”该县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负责这项工作的该县农业部门负责人认为,“三资”交易平台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原标题】管好村级“钱袋子”—— 陆河县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平台建设纪实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洪广凭

编辑 黄嘉锋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