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广州学位“指标到校”将实行,考名校更易还是更难?

南方+ 2016-01-18 17:29

文|有料哥

1月12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了“指标到校”政策,将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考名校更容易了吗?每个学校分到多少名额?对学位房有影响吗?今天有料哥就跟大家聊聊“指标到校”给考生和家长带来的影响。

对于中考考生来说,“指标到校”有何意义?

广州“指标到校”具体实施办法看似复杂,但我们先说结论,对于广大2016年中考考生来说,争“指标”的实质是同校考生间的竞争。

这与省、市属示范性高中 “指标生”招收方法有关:


省、市属示范高中先将计划分配到各区(县),再由区(县)分配到各校,称之为“二级分配”;而区(县)属示范高中的计划则直接分配给本区的初中,即“一级分配”。


根据这种招收方式,每个初中都会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指标”,考生在哪所初中,就争取那所初中拿到的名额。也就是,考生要和校内同学竞争有限的指标。所以说,校内排名至关重要,排名越靠前,选择机会越多,被录取机会越大。

考生填写三个志愿时,不妨采取“冲—稳—保”相结合的策略,以提高录取几率,就算冲击失败,仍然可以在提前批参加统招生的录取。

当然了,排名靠前的学生有优势,但仍然受制于志愿优先的原则,所以如果志愿填报不合理,高分仍然可能落选。

假设华附最低控制线为710分,在越秀区某校录取2人。该校林同学分数719分,校内排名第二,指标生批次第一志愿至第三志愿依次为华附、省实和执信,林同学就可以顺利被录取。

而小刘中考分数718分,在校内排名第三,志愿同林同学一致,因为华附名额已满,小刘就无法被其录取,需等待第二志愿省实检索,如省实第一志愿录满,还需等待第三志愿执信检索,落榜风险较大。

有兴趣了解名额分配到校是怎么做的,可以看下面的说明。

假设广州所有示范性高中今年总共打算招收3万名学生,那么根据30%的指标生占比要求:30000×30%=9000,今年全市就有9000名指标生。

接下来要把9000指标生名额分配到区。假设A区初三学籍人数占全市的10%,那么A区就可以分得9000×10%=900个指标。

再往下,A区的900个指标分配到区内学校。比方说A区的B学校,初三学籍人数占全区的4%,它就能分到900×4%=36个指标生名额。

指标生是不是比当年的提前批低20分录取?

教育局规定的指标生“地板线”——降低20分,可不是针对当年的中考分数。

根据规定,示范性普通高中以近3年在提前批公办公费最低录取分数的平均值下降20分作为该校“指标生”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简单来说,2016年中考指标生,参考的是2013、2014、2015的三年分数线,取平均值。

比如说,执信中学13年、14年、15年录取分数线分别为720、715、726,那么其三年平均分就是720, 在此基础上减去20分,推算2016年执信的指标生录取分数线是700分。

表格来源:上学了公众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指标到校生招生是在“独立招生学校录取结束后、提前批录取之前,单独设置指标计划录取批次”的,也就是说,要等2016年的指标到校录取完毕后,提前批分数线是在指标到校招生完毕后才进行。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以执信中学为例,2014年提前批招收732人,取30%给指标生后,剩余名额是512。全市排名4000名左右能上执信中学,减少30%的招生名额后,简单取4000*0.7=2800,即非指标生可能需要2800名以前才能保证能上执信中学。

降的这“20分”是多大的福利呢?

有料哥对2012年广州市中考分数段统计表进行分析,每20分在中考相差的排名约为4000-7000。也就是说,成为指标生之后,成绩排在4000名之后,仍有可能被名校录取。

以执信中学为例,2014年公费线是715分,排名在4000名左右的考生可以上执信,如果对指标生降20分优惠,也就是录取线调整至695分,那么意味着排名9000名的指标生也有机会进入执信,这种优惠幅度相当于把难度降低了一半多。

若分配下来的“指标生”招不够怎么办?

若示范性普通高中指标计划在“指标生”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未能完成,则将剩余的指标计划并入该校提前批“统招生”计划进行投档录取。

也就是说,假如B初中分配到2个进入C高中的名额,而B初中投档的学生成绩均不达 “地板线”,那么这两个名额就归入C高中“提前批”名额里。这也就意味着增加了其他学生通过统招进入C高中的机会。

成为指标生有什么条件?

成为指标生也是有条件的。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广州市户籍(含政策性照顾借读考生)。户籍从外市迁入的,截止时间为当年3月31日。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资格以2016年3月31日前审核通过的为准。

2.本校完整三年学籍并在本校就读到毕业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含符合《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粤教基〔2007〕66号﹥规定从市外转学到本市并在转入学校就读到毕业的初中应届毕业生)。


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条,需要享受指标生待遇,初中三年中途不能转学。这一要求要“打击”的是小升初的择校热。

珠海实施“指标到校”比广州早。通过将近9年的实践,珠海的指标生条件加入了对择校和转学学生的限制。为什么要限制这部分考生呢?

此前珠海指标生政策出台后,为了让小孩进入好的初中,每年“小升初”时都会有一些家长“择名校”,提升成绩,然后再通过中途跨学区转学到“非名校”,在该校利用降分录取的指标生政策考取示范性高中,可谓“曲线救国”。这违背指标生的初衷。

“如果不能遏制小升初择校热,实行指标生政策就意义不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这样评价。

针对这一现象,珠海在2012年规定:凡是在珠海市初一起始年级跨学区择校的学生及中途跨学区转学的学生,在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招生中都不能享受指标生名额。

所以广大家长和考生注意了,若想成为指标生,可不能中途转学“曲线救国”。

学位房会抬升吗?

既然指标到校是根据户籍生比例分配的,那么学生多的区分到的指标就更多;由于区属示范性高中的指标生只向区内学校开放,那么“坐拥”多所区属示范性高中的区就会有更多指标生。

这两点说明个什么问题呢?指标到校可能会让家长们提前三年就开始拼“学区”。

区属示范性高中多的区能提供更多指标生名额,其指标生比例更高,显然更容易考上指标生。

为了三年后增加考上名校的机会,有料哥估计家长会提前准备好学区房,让子女在机会更多的学校和学区接受初中教育。

从省市属高中指标在各区分配指标的情况来看,按照去年中考的学籍人数计算,获得指标生名额最多的前五名将依次是番禺、增城、白云、越秀和海珠区。

其中番禺区分到省、市属示范性高中指标生的名额将有299个,名校众多的越秀区能分到204个,人数最少的南沙区仅有43个省、市属示范性高中指标额。

老三区今年在分配原则上有所调整,老三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视为三个独立的招生区域参与指标分配。

以越秀区和海珠区为例,在老三区未单独招生之前,越秀区内5所区属示范性高中和海珠区内2所区属示范性高中均面向两个区所有学生招生。但新政之后,越秀区5所区属示范性高中拿出30%指标面向本区学生招生,海珠区只有2所区属示范性高中拿出30%指标面向本区学生招生,在两区考生人数相当的 情况下,招生指标较多的越秀区的学生在提前批“指标生”录取相对容易上区属名校。

要想缓和指标到校引发的“学位房”热,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普通学校的教学力量,增强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毕竟学生的分数才是王道。

是更公平了还是更不公平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实行“指标到校”,是否真能实现教育公平,达到其“改善初中学校生源结构,一定程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

说到底,“蛋糕”只有这么大,总要分给一部分人,对于没分到的人来说,是不是就“不公平”了?分蛋糕关键看怎么分。

实行“指标到校”,更多薄弱初中的学生能读上优质高中。优质的教育机会向普通学生倾斜,不拘泥于“精英教育”,薄弱学校的学生也能得到优质学位。

珠海实施指标到校以来指标生不断扩容,指标生分配范围由西部初中扩大到全市所有初中,分配比例由第一年市一中招生计划的5%到现在所有学校的70%。效果如何呢?

珠海的正取生和指标生的分差在不断缩小,从第一年的80分到近3年均控制在30分以内,使不同生源之间在分数上的差距有所缩小。

从高考成绩来看,尽管指标生比例达到60%,在2014年高考中,珠海一中有两名学生进入全省前十名,市一中重点上线人数达859人,较去年增加95人,增长12.4%。全市一本上线率也比去年增长1.64%。曾被疑“拉低高考质量”的指标生政策,经受了检验。

但是,优质高中学位的分配出去,高分考生可能反而考不上重点高中,也会引发社会争议:凭什么他们要比其他学生录取分数低?

另一个潜在的风险是,“指标生”在重点高中能实现“水涨船高”吗?

上海早在2007年,就已在中考招生中推出“名额分配法”,把示范性高中约10%的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有一部分从薄弱初中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却给老师出了难题。

有一位示范性高中的校长讲述过一桩真实的事:有一年,一位自本市远郊一所薄弱初中学校的“状元生”通过名额分配进入该校,他的中考成绩509分,整整比这所学校的投档分数线低了80分。从高一的第一场考试开始,“状元生”就一路垫底,多门学科跟不上,考试分数定格在10-20分左右,后来被迫留级。

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数控制非常有必要。广州规定的降低20分的“地板线”预计能避免上述学生掉队的情况。再看珠海实行指标到校的初期,也经历了“80分分差”。这都是广州的前车之鉴。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所有中学都希望通过逐年建设,把优质学位、优质学校再增加,但客观上新的优质学校和老的传统优质学校有一个相互发展、慢慢缩小差距的过程,通过一些优质高中学位的适当分配,来引导这些学校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在接受家门口教育时,整体上更公平。”

说到底,“指标到校”是我们的方法论,最终目的是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要做到教育公平,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搞“唯分数论”,加快调整义务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多方面齐下手,攻克义务教育均衡难题。

编辑 丁晓然
点击展开全文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