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3 12:19
文|陈永杰(学者)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在新闻引擎搜索“土豪”二字,会发现在珠三角城市高频率地出现。
先从佛山的“土豪村”引爆,乐从的岳步村和大墩村,然后是桂城的南约村,以十万甚至百万元计地获得卖地分红;然后到了深圳,本来以为大多数深圳人都是内陆移民,没有当地户口应该没有荣幸分享这个桂冠了吧。怎料有富翁赌钱输了过亿元,媒体也要冠名“土豪”二字,好抢抢眼球,可见此二字如何深入民心。
本来在上世纪被长时期作为一个贬义词使用的“土豪”,现在在媒体中己经成了褒义词。与此相关的是珠三角的农村户籍。不过是上世纪末,在广东嫁女儿仍要先问一问男家是不是城镇户籍。现在同事给你介绍对象,可能还会专门强调对方是农村户籍,村里有分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镇户籍的人现在看到这样的事该作何反应?尤其在深圳,迁户入鹏的几乎都是非农,看着每月最多千元计的存款额,每平方米却以万元计的房价,以及全国一线城市中一枝独秀的升幅,会否有片刻很想当名珠三角的农民?
拿了分红的农民活得如何,不妨让笔者也来述说一下。
就以笔者在乡间看到的情况,有部分农民拿到以十万元计的分红后,可以第二天就倒欠了几十万元,之后还要“走佬”的案例,也时有听闻。原因很简单,一个字:赌。
笔者就见过连片的几条村,在卖地分红出现后的十几年间,没有一个年轻人可以考上当地比较好的高中,与历史上屡出读书人的传统完全背离。
这里面的问题很明显:“土豪”意味着不劳而获,但不劳而获就很容易堕落。在村委会的角度,原则上卖地中取得的收入属于社员的个人财产,必须马上分掉,否则大家会有意见。但马上分掉,一下子这么大笔钱,有人拿去赌钱就是避免不了的事。
真的没有其它选择吗?倒不见得。笔者有个学生的村,就没有把卖地收入全部拿到村民中直接分掉,而是将其中相当一部分建立奖学金制度(当然,要经过村委会决议)。然后制定出一套细则,专门用来奖励考上知名海内外高校的年轻村民。结果,笔者的这个学生和其弟妹均考上了一流高校。换个角度看,其实是村委会以奖学金的方式来派发部分分红,以避免村里的下一代成为“二世祖”。
翻开族谱,很多老村的旧制中,“大公分猪肉”的传统里也会要求留起一部分用来奖励考取功名的村民。某个意义看,这可是传统救了当下?
当年笔者大学毕业时,看见乡里亲戚有红分,也曾问过父亲和祖父类似的问题:要是你们没有进城,我现在就不用在这么辛苦了。笔者的祖父是这样回答我的:如果我们没有进城,你能读上大学?没有生在“土豪村”里,有时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