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18:08
计生是否与入学挂钩?“大班额”问题如何解决?异地中考如何执行?针对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珠海市教育局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两会前新闻通气会上,进行了一一解答。
观察君为大家梳理了珠海教育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及新一年珠海教育工作五个方面的计划,一起看看2016年我们的教育将如何改变!
重要问题
入学是否与计生是否挂钩?
“入学与计生是否挂钩”一直是珠海市民咨询较多的问题。
目前,珠海以下两种情况需要查核计生状况,一是非珠海户籍学生申请公办学习学位;二是学生新学期入学需要进行查核。
今天,珠海市教育局明确表示,珠海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不与计生问题挂钩。
但教育部门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兼职责任单位,在义务教育入学时需查验学生父母的《计划生育服务证》或者《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大班额问题如何应对?
一个班级60个人,老师上课要用“小蜜蜂”扩音,后排的同学看板书吃力。
这是观察君记忆中的课堂。班级超员一直也是家长们反映较多,较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今天的通气会上,珠海市教育局表示正加紧解决“大班额”问题。
随着珠海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香洲区、斗门区和高新区等区域存在着中小学校大班额现象。
1 做好教育规划。
在已完成的《珠海市教育与发展设施规划(2015-2020年)》中,已做好学位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规划,预留足教育用地,规划每年学校建设项目。
2 加快学校建设进度。
香洲区将新建二十二小、二十三小、二十四小、十三中、十四中等公办学校;
金湾区将新建航空新城小学、红旗中学,金海岸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
与广东省实验中学合作建设广东省实验中学金湾校区(金湾一中);斗门区已启动白藤东小学等5所中小学新建工程;
高新区将新建科技创新海岸小学、对金鼎中学等3所中小学校进行改扩建,并引进中山大学附属学校;
高栏港区已完成平沙一中初高中分离;横琴新区新建横琴小学,改扩建横琴一中。
3 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加快西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推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高西部地区教育质量,增强西区和乡镇的吸引力。
怎么在珠海参加异地中考?
作为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珠海市初中毕业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多、比例大。市教育局今天进一步解释了珠海目前的异地中考政策,同时特别提出将设置2016-2018年为政策过渡期,适度放宽异地中考要求。
按照省里规划,珠海将从2016年开始实行异地中考政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珠海报考普通高中,需要满足3个“三年”,2个“合法”要求。
3个“三年”:学生在珠海有连续3年完整的初中学籍;考生父亲或母亲有连续3年《居住证》;缴纳社保满3年;
2个“合法”:考生父亲或母亲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
不过,在前期摸底调查中,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父母在居住证和社保方面的要求还不能达到。
201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19816人,其中随迁子女为955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8.2%。如果严格按照3个“三年”,2个“合法”要求,约有3600人不符合要求,占随迁子女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7.7%。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2016年至2018年将设置为过渡期,适度放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珠海报考普通高中的条件。在“在珠海有连续3年完整的初中学籍”这一前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随迁子女《居住证》办理时间和社保缴纳时间有所放宽,逐年提高。
2016年珠海教育有哪些计划?
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完成南屏中学移交市一职校管理工作;
继续推进“强师工程”,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选拔30名教师到农村、海岛支教,建立校长、教师退出机制;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动万山区海岛学校整体委托香洲区管理;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市实施残疾儿童学前三年免费教育,新增30所“粤教云”应用学校,年内20%的公办中小学设有公共艺术区;
继续推进学校(幼儿园)建设,推动市二中宿舍综合楼、市特殊教育学校职教综合楼建设,完成市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建设,落实北师大(珠海)附中文体综合楼、市理工学校(斗门校区)扩建工程有关项目前期报建工作。
2015年珠海教育做了哪些工作?
在2015年,珠海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首次将100米游泳纳入中考体育项目;
圆满完成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共有15188名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占报名总数的66.6%;
成立了市自闭症教育支持与指导中心和市特殊教育协会,共2300人次参训;
开展了首批中小学特色项目评估,全市34所中小学共评出47个特色培育项目;
新增20所“粤教云”应用学校,建立了市、区教育云数据中心及教育视频公共平台,农村学校师生可通过名师课堂等形式共享城区优秀教学资源;
加大助学帮扶力度,2015年免费义务教育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1264元,初中生每生每年2144年,全年约有23.5万名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南方网 吴帆 谭少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