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道|越穷越暴力?校园霸凌频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系

南方+ 记者 金何  2016-01-08 11:40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裸照......象牙塔里的学生所做出的伤害行为,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近年来却频频陷入暴力纷扰。今天,我们来谈谈校园暴力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此前在美国就读高中的十几名中国学生,因琐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对其进行了长达近七小时的折磨、殴打和恐吓。此案中有三名未成年人被捕,其中一名嫌犯的父亲还因为意图贿赂受害者被捕。

庭审现场。

3人于1月7日被判获刑6至13年不等,刑满后将被驱逐出境。此案的两名受害者已经对案发时在场的所有施暴者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在美国欺负小伙伴受到处罚的严厉程度远远超出中国人的想象。

然而,在中国,学生之间打群架那不算个事儿,在中国国内的校园是司空见惯的。为啥在中国也屡屡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被曝光出来的七起施暴事件,全部是女生施暴,这是一种男权社会下主导的思维意识。在多数人的概念里,中学女生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当某一天女生变得暴力时,自然也就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近日,一段“初中女生被围殴并被扒掉外套”的视频,在浙江金华永康市当地市民微信圈中刷屏。前不久,湖南邵东县52岁女教师在学校被三名十一二岁的学生打死(其中两名学生是留守儿童)。

时隔4天,湖南长沙某学校,学生用水果刀将老师刺死。这几起学生暴力事件,算是把近期愈发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中学生阶段的暴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舆论群情激奋,先不论大众认为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处罚力度太轻,这中间甚至有“留守儿童是有妈生没妈养的野狗”这样的言论出来。

滕昭汉老师遇害的办公室。 (新华社/图)

惩戒永远是事后的,力度再大,也不能扭转事实。探究中学生愈发暴力的真正根源,远比加大惩罚力度要重要,若没有切断源头,也只是相当于在不断扩建牢房。

女性施暴趋势化?

 把以上几起事件一起比较,看似不妥,但这里面也有共同点——那就是残忍暴力的手段上升到极致,即构成了对生命的严重威胁。所以杀教师和欺负同学,本质上是相同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学女生”暴力在舆论视野里更加突出。通过网络检索后发现,搜索中学女生打架、中学女生扒衣视频等关键词,可以检索到大约三百万的词条收录,在网络收录的视频链接里,视频全部是施暴者自行上传的。

粗略地统计,从2014年3月,到今年10月份,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中学生施暴事件(含初高中),全国一共发生了七起。分别是海南屯昌、辽宁普兰店、四川资阳、福建南安、河南焦作、河北石家庄、北京。而且,这七起施暴事件,全部是施暴者先行把施暴视频上传网络,其后才被发现并被曝光出来。

检索前几年被曝光出来的施暴新闻,也是类似的模式。这并非确切的统计,没有被媒体发现和曝光的施暴事件占据多数,在QQ空间、贴吧、盗版电影网站等地,散落了太多难以被确切统计的中学生施暴视频。

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被曝光出来的七起施暴事件,全部是女生施暴。从地域看,南边到海南的屯昌县,北边到辽宁普兰店,施暴事件遍布全国各地,但在北上广较少,只在今年的4月18日,被媒体报道出来一起北京101中学女生掌掴另外一女生。施暴事件多集中在乡镇、县级市、地级市这三个区域的中学里,省会城市的施暴事件也不多见。

(互联网/图)

至于为何频频曝出的施暴者都是女生?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

媒体普遍认为,校园霸凌事件女生大于男生的关注度在于,女生施暴的场面更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换言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下主导的思维意识。

在多数人的概念里,中学女生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当某一天女生变得暴力的时候,自然也就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再者,打架等暴力行为,长期以来也是被定义为男生的天然必备品,女人一旦参与,就显眼很多。历史上的花木兰从军,文革时代的“不爱女装爱红装”,都是类似的观念产物。

这观点虽然具备普遍性,但依旧不能解释为何经济发达地区的女中学生不暴力?为何网上流传的那些暴力视频,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女生的“杰作”?因为在这普遍性以外,还有一个隐性且难以考证的原因。

如果说80后面对的是一个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那么1997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们面临的计生环境相对而言就松懈很多了。但中国人要男孩的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在落后地区,头胎如果是男孩,许多家庭再生的意愿就不强烈了,若是女孩,很多人会选择与丈夫一起外出打工,逃避计生政策怀上孩子是重点。

于是在很多家庭里,出现了女孩为大,男孩为弟的现象。这种家庭里的女孩一般不被看重,尤其爸妈常年外出,家里又是爷爷奶奶隔代抚养,普遍存在重视男孩而轻视女孩的现象。由于长期处在不平等的环境下,一部分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走向两种极端——太过内向或太过外向。

这类女生的两种极端的性格,恰恰是构成女生校园霸凌的重要因素。但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正是由这类女生构成的。因此,笔者所说的这个隐性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性。

(CFP/图)

留守青年爱霸凌?

 此前有媒体调查认为,中学生的暴力问题,与以往对比起来并没有显著增长,之所以公众有中学生愈发暴力的感觉,是因为网络新媒体的发达,导致曝光增多,从而产生的一种错觉。

确实,施暴+拍施暴视频+自行上传网络,成为当今中学生暴力的主流模式。然而为何北上广和省会城市的网络信息技术更发达,中学生持有手机的人数也更多,反倒很少甚至没有施暴事件呢?为何施暴事件频频发生在中小城市或者乡镇地区呢?

恐怕仅仅靠“网络信息发达导致曝光增多”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单就大城市施暴事件少于小城市施暴事件这一现象,就能说明背后还隐藏有其它原因。

挪威心理学家Dan Olweus将校园的暴力行为称之为校园霸凌。他给出的定义是: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这只能解释中学生暴力行为的本身,并不能说明背后的原因是如何产生的。所以不妨回到每次暴力事件的本身来具体分析。

以2014年3月14日媒体报道的海南屯昌县乌坡镇中学女生被围殴事件为例,被殴打者小娟,她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76岁的奶奶带着她生活。3月4日小娟回到家嘴角流着血,脸部红肿得厉害。奶奶知道孙女在学校被人打成这样心痛的直流眼泪。小娟称自己一学期被打了8次,以前是7个同学打她,现在是11个,还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剥下了她的衣服拿手机拍照。

以上的描述都符合校园霸凌的定义,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孩子+隔代教育的家庭。

再看发生施暴事件的河南焦作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焦作市外出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 %。这意味着每百人中就有12个外出人员,焦作是一个人口流出型城市。

另据2015年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意向专项调查报告显示,资阳市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位居四川21个市(州)的第二位。在外务工10年以上的比例最高,占35.4%。其中一项调查表明,高达60.3%的外出务工人员,希望政府能够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廉价房和子女受教育机会。

在刚发生的初中生打死女教师的湖南邵阳,新华视点的一份新闻调查显示,邵阳县黄荆乡,仅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中,就有132个孩子处于“失母”状态——除了母亲正常死亡,其中有116个孩子的母亲因为逃婚或改嫁离开了他们。

这些事实最后统统都指向了一点:即发生校园暴力的地区,都是地级市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型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没有大型的密集型的产业做支柱,空余的劳动力只能流向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问题,而该问题的关键点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关于留守儿童,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些孩子的年龄大多在十岁以下。但实际上,那些外出务工10年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他们留在家里的孩子正是上中学的年纪,也正是此刻的那些施暴者或者被施暴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打工潮从而使得这部分留下来的孩子对于家庭教育出现空白。

当媒体往往把目光聚焦到下一批孩童身上,默认了之前长成了十几岁的留守青少年就没有问题。实际上,十几岁的年纪正是青春的叛逆期,也是从小积累的所有问题的集中爆发期。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十几岁的留守青少年。


让我们来看一份面谈记录中关于使用暴力侵害同学的理由:

他长得又矮又瘦/ 她没有妈妈/他有狐臭/我们洗澡用热水他用冷水/他无聊了,找个不顺眼的就打一顿/别人都打他我为什么不打/听说这个女的很骚(因为发育好,丰满)/读书好了不起啊/她的妈妈是妓女...


这些打人的理由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正是在缺少父母教育、单亲、隔代教育等环境的长期浸染下形成的。留守青少年不等于暴力青少年,但如今被频繁曝光的暴力中学生,却基本都是留守青少年。

校园暴力背后:德育教育缺失

 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引发人口流动,同时也带来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平衡,那么中学生暴力的第二个根源——校园教育缺位,就暴露出来了。

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重点中学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北上广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优越,学生能够接受新思维,理性规划自己的成长发展。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贫瘠,学校不能够全面对学生进行施教,把升学简单作为成长目标,忽视了学生德育层面的发展。

 校园教育的缺位,还体现在对应试教育的过度追求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思维,停留在升学率的简单层面,中学生被简单切分为成绩“好”和“坏”两种类型。

成绩好的学生,一路都是在老师的重点关照下成长;成绩差的,自己渐渐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学校不闻不问。于是,从一开始的逃学、到打架、甚至辍学,被曝光的中学生施暴者,有些人是学校里常年的问题学生,有些人十三四岁就早早辍学了。在统计的施暴者的学校里,除了有两所中学在北京与石家庄以外,其余的中学都是在县镇一级的地区。

如今不少公众认为加大惩戒力度应该能杜绝校园霸凌问题,这是错误的。缺位教育本身就错了,如果只是一味惩戒,造成另一个直接问题将是这些人重新回到社会上后,会更加破罐子破摔,势必是更大的社会隐患。

于其一味地堵,不如从源头上疏。想想如何平衡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想想能否让青壮年劳力不必再远走他乡才能谋生;再想想我们的教育配备和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能否改变;最后还要再反思一下,男女不平等的思维。我想,这以上种种因素都是环环相扣的,说这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如何进行反思和更好发展的问题。

其实相对于被施暴者的可怜,施暴者实则更可怜,他们的心理过早沾染上了太多的负面和阴暗,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又没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份可悲,不仅仅是靠严厉的惩戒就能解决。

他们虽然迷失了,但绝对还没有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来源】南周知道微信号

编辑 丁晓然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