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直机关办公经费节约逾6000万投入基层

南方日报 记者 顾大炜 黄应来 李文才  2016-01-04 17:09

旺同村近年先后参与了洛湛铁路、包茂高速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两条交通大动脉从村中穿过。

亮点巡礼

自从在旺同村里挨家挨户派发了1000张印有电话的挂历后,信宜市东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谭罡接到很多来电,最多一天接了30多个,从清晨6时到晚上10时,几乎停不下来。谭罡是茂名市普遍直接联系群众驻点干部的一个代表,他们正以“白黑”“5 2”的精神面貌工作在基层一线。

茂名有110个镇街、1901个行政村和社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压力在基层,基层治理要靠真功夫,来不得半点虚浮。”许光的话掷地有声。茂名2015年在各项工作中全方位倾斜基层,更是从市直机关办公经费中节约了逾6000万元投入基层。茂名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得到了省委的肯定,“一村居一宣讲员”“一村居一律师”得到了中宣部的表扬。

管住“走读”干部的腿

“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有些乡镇干部工作虽在乡镇,吃住却在县城,三天两头往城里跑,工作心思不集中。这样很容易造成群众找不到干部,干部不能及时掌握民情。

为了管住“走读”干部的腿,茂名把整治干部“走读”现象作为24个“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对象之一,还出台了专项整治镇(街道)领导干部“走读”问题的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整治的范围、内容及制度规范;开展治理“走读”工作以来,镇干部周一到周四在乡镇吃住,节假日带班值守。

干部在镇村,不能没事干。“夜学、夜谈、夜访”活动与农民劳作时间错峰,让乡镇干部从“走读生”变为“住夜生”,由“住镇”延伸到“住村”,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党校教师也争着往基层跑,在市委组织部的统筹下,党校教师参与到了“夜学”活动中,共讲授党课200多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为2万多人次,与800多人次镇村干部谈心谈话,解决400多宗问题。“其实夜访效果比较好,村民干完活回到家心情很放松,很多问题都好说,就跟拉家常一样。”茂南区车田村“第一书记”丁少波说,尽管他的本职是茂南区区委副书记,但晚上进村夜访已成为工作新常态。

目前茂名全市1375名镇街干部带领3000多个团队进村驻点,建立普遍直接联系群众“白加黑”“5 2”工作机制。“我现在不用上访了,不管遇到啥事儿,直接给镇领导干部打电话就行。”高州市镇江镇日久冲村老上访户廖叔感觉到,由于沟通联系更多,现在跟干部们能深入地交流,问题变得简单了。

精选能人治理“棘手村”

基层强不强,关键在人。选一个好的领头人,甚至可以扭转一方风气。5年前,茂南区车田村是个负债村,上访不断。自从请来了在贵州开煤矿的柯木坤担任村委书记后,不但车田村集体经济达到270万元,这个晚上无人敢走的“治安黑点”成为“全国文明村”。柯木坤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开煤矿一年交纳的利税就达到3000万元。为何舍弃了大生意来当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村支书呢?柯木坤的回答朴实无华:“叶落要归根,我快到退休年龄了,是时候为村里作贡献了”。

无私才能无畏,吸引事业有成的乡贤担任村官成为了茂名激发乡村活力的一个高招。大岭村生意人不少,但集体经济薄弱,乡贤反哺也没有形成风气。2014年,办有一家超百人的渔网厂的“能人”邓福权被选为村支部书记,上任当年他就把村支书的全部收入捐给村集体搞基建。不仅如此,他还把占地8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祖屋无偿捐出,用以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在他的带动下,乡贤慷慨捐资800万元,建成了这个占地400多亩的法治生态公园,建成了法治雕塑、文化长廊等诸多景观,让村民能“寓学法于休闲中”。

村官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们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庄的发展和稳定。像柯木坤、邓福权这样的能人成为基层治理主角的案例在茂名还有很多,他们心无旁骛,带领着村民致富,壮大着集体经济。

解决沉疴方显“真功夫”

许光一再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层治理的考核标准。为了对付一些“疑难杂症”,茂名又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问题解决调处机制。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整理后可层层上报,再分析研讨。

旺同村近年先后参与了洛湛铁路、包茂高速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征迁面积超千亩,涉及16个村民小组3800多人、拆迁户15户,其中有钉子户6户,征地拆迁阻力非常大。在村委会干部、驻点团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律师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旺同村成为了信宜全市征迁速度最快、拆迁户安置最稳妥的村。

驻村律师也在解决难题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高州“大坡镇南天电站溃坝案”的问题上,驻村律师为受害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挽回经济损失1160多万元;在“深镇塌桥事件”上,驻村律师深入细致地向受害者家属讲解赔偿责任和法律依据,使一宗特大事故在两周内妥善解决;“平山镇学生溺水事件”上,律师团有效疏散了围堵机关单位的200多名死者家属,引导通过法律援助解决责任及赔偿事宜。

茂名目前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这就更需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关键问题,各级干部把“白加黑”“五加二”“夜学、夜谈、夜访”等应用其中,力争尽快完成脱贫任务。


编辑 陈梅桂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