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龙
2015-12-30 21:44
核心提示
2015年,湖北“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用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爆文学圈,随后,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让中国科幻走上台面、方方柳忠秧为“跑奖”一说争上法庭、冯唐“神”译《飞鸟集》陷争议……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内文学界似乎异常热闹。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国文学成绩如何?文学圈发生了哪些大事?新媒体的流行给写作、阅读和传播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南方+一一为您盘点。
诗歌精品迭出,也越来越容易被狂欢
2015年年初,湖北钟祥“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凭借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爆全年文学动态,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文学风云人物。这大概是自2006年赵丽华的“梨花体”之后,中国诗歌界最热闹的事了。
在遭遇长达数月的争论和窥探之后,余秀华带着淳朴的笑容和颇具智慧的话语,频繁出现在北京、广东、武汉等地,甚至还上了《锵锵三人行》。湖南文艺和广西师大两家出版社抢印了她的两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也在短时间内达到了10万册以上的销量,创下了20年来诗歌出版的纪录。
此后一年的诗歌话题中,余秀华不可避免地一再被提起,她被当成“诗歌与大众关系”和“中国诗歌当代境况”的一个标本。余秀华的出现,让远离了文学的人们再次获得狂欢的机会。
事实上,自90年代末淡出大众视野之后,诗歌在近些年的确有了蓬勃之势。尽管没有大众事件助威,2015年,汉语诗歌的写作和出版还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作家出版社推出的臧棣、翟永明、雷平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芒克、韩东,以及欧阳江河、杨克、王寅、周梦蝶等,上一代的诗人们深潜于寂静的生活尘埃中,淬炼出新的诗篇。年青一代诗人,如熊培云、徐芜城、霍俊明、江汀、二十月、茱萸等一批年轻诗人的诗集也取得了积极的反响。
在诗歌活动方面,广东诗人黄礼孩主办的第十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持续引发国内和世界关注,成为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连接的一架桥梁。经过30年的淘洗和沉淀,广东打工诗人已变得常见,他们诗歌的质量也逐渐趋于平稳。
年初,跳楼自杀的年轻诗人许立志的诗集《新的一天》在众筹下得以问世。
诗人秦晓宇与吴晓波、吴飞跃等人联袂摄制的工人诗歌纪录片《我的诗篇》,先后摘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片和台湾金马奖提名等荣誉,并在华东、华南地区上映100多场,成为多年来工人诗歌的一次罕见荣耀。
小说
波澜不惊中有创造力的惊奇
2015年的小说创作相对平静,网络文学倒一如既往地如火如荼。而《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则让科幻文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文学取得的另一个世界级荣誉。
刘慈欣开始被大众追捧,甚至受到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接见。
《三体》成功的原因,科幻与科学、科普乃至中华复兴的关系,中国科幻发展史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欧美和日本科幻的差距等等,都成为事后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刘慈欣也面临巨大压力而一直未能发表新作。显然,只要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取得的荣誉,都能激荡国内读者的热血和无限遐想。
与此同时,中国科幻文学的年轻作者也因此沾光和受到鼓舞,并浮出水面,颇给人一种“《三体》成功是有群体基础”的感觉。韩松、柳文扬、何夕、陈楸帆、飞氘、夏笳、今何在、宝树等青年一代科幻作家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某种程度上,2015年可以称为中国的“科幻小说年”。
经典作家的长篇小说在2015年收获并不大,精煅细炼的创作往往让老一代作家的长篇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在莫言《蛙》,贾平凹《老生》,余华《兄弟》之后,多数作家似乎就进入了潜伏期。年初,由人民文学推出的毕飞宇文集,以及娄烨《推拿》的效应,毕飞宇再次成为热点人物。
2015年,作家迟子建的《群山之巅》,东西的《篡改的命》,阿乙《阳光猛烈,万物显形》,朱岳的《说部之乱》,赵松《抚顺故事集》、颜歌《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孙智正《南方》等,是难得的几本力作。中青年作家呈现出均匀发力的态势,70、80后作家的创创作格局逐渐饱满,同时在叙事文体、语言的上有明显的探索和进步。
年终岁尾,上海和北京传来消息,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匿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她自2011年出版《天香》,时隔四年后的最新力作。贾平凹酝酿已久的《极花》,也即将在2016年年初与读者见面。
也许是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书写战争、灾难和妇女儿童的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人们开始发现,非虚构写作在中国与世界同凉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王树增《抗日战争》享有盛誉。
关注社会问题的非虚构作品似乎正契合转型期中国的需要,因此,继梁鸿的“梁庄系列”、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之后,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程明盛《大国空村》等也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网络文学
改编电影率高,自媒体“微信文学”时代到来
2015年的网络文学形成了一个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大咖作品逐渐“经典化”的同时,网络文学并没有沉寂,百度、腾讯等各大网络文学网站格局发生变化,对IP的培育和争夺更加激烈。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收获了巨大的票房,让网络文学的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何以笙箫默》、《琅琊榜》、《芈月传》三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几乎风靡了整个2015年的电视剧频道。《花千骨》也曾热播,但随后被曝出抄袭丑闻,给网络文学蒙上了一个污点。大陆新武侠作家徐浩峰近年持续发力,今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上映的两部武侠电影《道士下山》《师父》形成了武侠电影的“新大陆”的雏形。众筹,则成为一些特殊作品出版的新手段。
正是在这种态势之下,正统文学开始对网络文学逐渐认同。广东、四川等省相继成立网络文学作家协会,2015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也第一次颁出了网络文学奖。
同时,由《秘密花园》领衔的畅销书在电商和实体书店吸引着大量的城市读者。冯唐、张嘉佳、午歌、张皓宸等畅销文学作品也占据了很大的阅读市场。“鸡汤写作”尽管饱受訾议,却始终成为大众读者的生活快餐。
微信公众号的繁荣和朋友圈的传播,无疑为2015年的文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不仅各大媒体、机构、出版社、期刊杂志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寻求自己的新读者,更令人注目的是层出不穷的自媒体微信号。除了众所周知的“为你读诗”、“睡前读首诗”、“楚尘文化”之外,“黄灿然小站”、“六神磊磊读金庸”等个人创作平台让分众阅读变得无时无处不在。随之刺激产生的“网红”作者,也大大改变了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结构。
在写作变得没有障碍的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在2015年似乎处于如日中天的态势,由微信转发造成的信息、文学阅读逐渐替代微博,成为各类事件和话题的源头。年初的“余秀华事件”之所以发展到白热化程度并久久不息,在很大程度上与微信的传播有巨大关系。
微信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也让文体界线变得模糊难分。圈子、同好之间的创作和传播也成为激发作品诞生的新兴阵地。而这种创作和传播效应对传统文学乃至网络文学的补充,想必会在未来诞生丰硕的果实。
文学事件
审判的天平在人心和时间?
2015年文坛最富争议的事件,无疑当属方方与柳忠秧的官司。
这一事件起源于2014年鲁迅文学奖颁奖后,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在微博上点名批评获奖的湖北诗人柳忠秧“跑奖”;柳忠秧认为方方的言论涉嫌造谣诽谤,侵犯其名誉,遂将其告上法庭。此事引发大量读者的口水仗,也再次引发了“鲁迅文学奖”的信誉风波和大众对中国文学评奖机制的质疑。
2015年11月4日,广州市越秀区法院作出判决,认定方方此前对柳忠秧的质疑言论没有实质证据,判处方方删除侵害柳忠秧名誉的微博、评论和转发文字,并向柳忠秧赔偿2000元精神抚慰金。
这一判决引发了二人新一轮的争论,方方拒不道歉,并发表微博长文《我为什么坚持要批评柳忠秧》,举证说明柳忠秧“到处活动”,“把所有评委搞定”的论断。虽然此事结果未能分出黑白,网友言论大部分倾向于支持方方,但无论如何,程序不明和评判标准缺失的文学评奖,最终还是让中国文学蒙受了不良影响。
2015年最无争议的文学评奖则是8月份评出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获奖的五部作品,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呈现了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反映现实、探索人性的深度与厚度,在近年的市场中均有着优秀的阅读口碑。因此,此次评奖被认为是茅盾文学奖多年来一次十分公正而较少争议的结果。
就在人们以为2015年的文学界将平稳进入2016时,冯唐的“神翻译”打破了平静。以情色描写著称的畅销作家冯唐推出了《飞鸟集》的新译本,在不足8000字的文本中,冯唐的译文以“骚”“裤裆”“哒”等充满挑逗色彩的时髦字眼和押韵形式,令许多读者不忍卒读,在读书界和网络社交巨大争议。
“把泰戈尔译成郭敬明”“翻译史上的一次恐怖袭击”“自身风格凌驾于原作气韵之上”……冯唐的张扬风格显然激怒了很多读者,批评声纷至沓来。
纵观2015年的翻译界,优秀的译本并不少见,刘文飞所译布罗茨基随笔《悲伤与理智》,易丽君等人所译密茨凯维奇诗剧《先人祭》,西川所译外国诗集《重新注册》,张荣昌所译穆齐尔小说集《两个故事》,戴潍娜所译哈拉兹蒂的美学作品《天鹅绒监狱》等,均堪称中文译者对西方文学大师的致敬。
虽然冯唐的译作也号称是向泰戈尔的致敬之作,但事态发展一波三折,已经远远超出了译者和出版社的预料。12月28日,出版冯译《飞鸟集》的浙江文艺出版社宣布“下架召回该书”,称将在组织专家团队对译本内容进行评估审议之后再做后续决定。
冯唐本人除了表现出“自黑”和辩解的姿态之外,声称应该让时间和作品说话。目前,浙江文艺出版社已经开始对出版过程进行说明,对书籍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审议,冯译本《飞鸟集》未来命运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