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特区晚报 2015-12-25 19:53
地处汕头市区西北部的乌桥岛依靠乌桥、廻澜桥、光华桥、解放桥四条桥梁与外界连接。在本报19日一版的报道中,讲述了乌桥、廻澜桥、光华桥的背景故事。其中的解放桥,它南岸接火车路,北岸接杏花路、潮汕路,其历史则与潮汕地区的铁路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印尼华侨斥资建设潮汕铁路
早在100多年前,汕头就有一条通往潮州的铁路,而这条铁路,就与如今乌桥岛内的道路——火车路,以及解放桥的历史有关。
中国最早的一条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创办的怡华洋行所建的吴淞口至上海铁路,而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民营铁路则在汕头。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印尼华侨张煜南(字榕轩)、张鸿南(字耀轩)兄弟创办“潮(州)汕(头)铁路有限公司”,于翌年9月28日动工兴建铁路,由日本三五公司测量施工,1906年,全长39公里、名为“潮汕铁路”建成营运,沿途在庵埠、华美、乳塘、散巢、浮洋、枫溪等地设站,总投资达300万元。
在建筑铁路的同时,张氏兄弟在火车站前面韩江边建筑了一座接连汕头市区的梭船活动浮桥,1935年改建为钢木结构桥,以便来往乘客、行人、车辆等的通行。这条桥主桥长78.93米,宽14.2米,以兄弟二人的名字命名为“榕耀桥”,老百姓习惯叫它为“火车桥”,而它也就是现在的解放桥了。
据乌桥街道工作人员刘建雄介绍,他从老一辈人的讲述了解到,当时潮汕铁路的起点位于廻澜桥北面,延伸至潮州的湘子桥边,火车站设在今火车路18号至28号之间。旅客们在火车站购票后,经过榕耀桥到站台上车,据了解当时每天的客运量可以达到4000多人次。火车行驶时速可达60公里,是潮汕人和客家人从内地到海滨出国的重要通道,潮州一带的陶瓷等土特产也借由火车的运输,可以到汕头装船出口。虽然潮汕铁路没有汇入当时中国的铁路网,却是当时中国营业状况最好的铁路之一。
“火车桥”解放后改名为“解放桥”
据老一辈人回忆说,当时潮汕铁路所使用的列车车厢和车头全部是进口的,车厢不多,经常是五、六厢而已。据悉,当时有人觉得火车行驶时产生剧烈震动会对河堤起到影响,于是就修建了一条公路用来防护,也便有了今天的护堤路。
抗战爆发时期,1939年6月16日,为了不让铁路落入日军之手,国民党驻军命令铁路局拆除铁路。于是,运营了33年的潮汕铁路因时局动荡就此结束了它的使命。
尽管潮汕铁路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因为它运营期间给潮汕人民提供了诸多便利,时至今日,人们依旧保留着“火车路”这一地名,而对于榕耀桥也一直以“火车桥”一名称之。
抗战胜利后,铁路公司再也无力复建,国民政府便将铁路开辟为公路,命名为“铁路线”,也就是现在的潮汕路。1967年,火车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桥,并改称“解放桥”。这是因为在1949年10月24日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一支穿着蓝色制服的先头部队,沿着潮汕公路,跨过火车桥进入汕头市区。许多汕头老百姓自发结队到这座桥上迎接解放军进汕头,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大事件,具有特别的意义。于是,人们也将这座桥作为一种纪念的载体。
如今,解放桥与潮汕路汽车总站相邻,通往石大桥,每天进出的大客车等络绎不绝。无论是叫解放桥也好,火车桥也好,这座桥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发挥着交通要道的作用,它的存在也成为了潮汕铁路史的见证,是汕头人民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