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能忠
2015-12-23 11:29
昨日是冬至。二十四节气中,数冬至前后天气最冷。从昨日开始,暖阳被连绵小雨打败,未来几日,韶城将再次陷入湿冷之中。专家指出,此时,应当细心“养阴”,以保来年健康。整个冬日的养护就在一个“藏”字!
为何要“养阴”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市铁路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徐述解释,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所以此时才要强调养阴。
据他称,与春夏相比,秋冬季节,小孩子更容易尿床,老人得前列腺炎的概率也会上升,这是因为秋冬季节,气温下降,体外排汗少,身体毒素流失慢,对肾功能要求更高。老人、小孩肾功能相对较弱,所以更容易出现失调。这就需要“补肾养阴”。如今,冬至作为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节,是养肾的大好时节。
“冬至时节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抵御寒邪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徐述如是说。
他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不可养,但可以通过养后天之本来巩固先天之本。所以,养肾,根本在于养脾胃。
冬至养阴重在“藏”
那么,该如何养呢?徐述说,重在一个“藏”字!
徐述介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体也相应有“生、长、收、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最适合储藏,练好‘内功’,才能抵抗风寒。”
不过,他也表示,冬至“养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机能和体质都不尽相同,要分性别、根据体质不同来个体化地养。
比如,男性个人调节能力强,阳气足,这个时候可以吃些狗肉、羊肉来助长肾阳;女性属阴,在阴气更重的冬季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并不适合大补,而应以“通”为主,建议选择枸杞、红枣、当归、阿胶、固元膏、淮山、莲子等温补脾胃的食材。
此外,由于女性体质又分为肝郁型、寒湿型、脾虚型,所以,在冬至养阴时,也要有所区别。
徐述表示,肝郁型体质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可以服用逍遥散、陈皮、白菊花来调理;寒湿型体质,表现为气血不通、手脚冰凉、身上易起疹子,这类人在韶关特别多。这是因为韶关冬季寒冷、常年雨水较多、湿气重。具体来看,又分为热湿和寒湿,热湿体质可以吃些葛根、粉葛、沙仁;寒湿的则要吃土茯苓、扁豆、薏米等健脾祛湿食材;脾虚型体质建议喝些炖盅,材料可选择淮山、党参、生地、熟地、薏米等。
■相关链接:
温肾藏精喝冬至汤
冬至养生可选性平温润的羊肉,在冬至前后15天左右,配以精选的白顺片、枸杞、核桃等无硫道地药材制成的“三和冬至汤”方,连续炖上4个小时,就可以吃肉喝汤了。三和冬至汤能够很好地呵护冬至初生之阳,温养阳气,滋补精血,使人体顺应天时,脏腑安和,让这个冬天瞬间温暖起来。
但适逢月经期的女性,外感风寒咳嗽发烧者或消化不良者最好在医师调理之后再服用冬至汤。
民间习俗,冬至宜进补,但进补亦有前提,那就是清补,即清而补之。所谓“清”即内外的清理,外无感冒,内无积滞,这时的补才能补进去,这时的补才有益无害。反之,补而无益,徒增其害也。